1937年北平淪陷時,故宮里近百萬件文物和數十座宮殿安靜地立在戰火中。許多人以為這座皇家禁地會像圓明園那樣被洗劫一空。
但八年過去,故宮主體建筑和大部分文物奇跡般保存下來。有人說這是日軍突然發了善心,可翻開歷史檔案會發現,真相遠比表面復雜得多。
日軍剛進城那會兒,北平市民親眼看見士兵在街頭搶走百姓的鍋碗瓢盆,卻沒人敢靠近故宮半步。這種反常現象背后藏著明晃晃的利益算計。
日本當時打著"大東亞共榮"的旗號,嘴上喊著"中日親善",真要動手搶故宮,國際輿論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們淹死。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教訓還熱乎著,歐美列強可都盯著呢。
再說溥儀這個傀儡皇帝還在長春當"滿洲國元首",故宮里那些龍椅寶璽名義上還屬于偽滿洲國,日軍要是明搶,等于扇自己人的耳光。
不過,真正讓故宮躲過一劫的,是場悄無聲息的"文物大搬家"。
1933年故宮的工作人員就開始往南方轉移文物,裝滿木箱的火車在深夜里冒著炮火南下。他們用棉被裹住青銅器,拿稻草填滿箱子防震,光是故宮就運走了1.3萬箱珍寶。
等日軍1937年占領北平時,故宮里只剩些體積大、搬不動的大家伙。那些留在庫房里的銅缸、石鼓看著不起眼,卻像定海神針一樣鎮住了日軍的貪念。后來日軍幾次想強搬,發現能拿走的都是些破銅爛鐵,也就懶得費勁了。
故宮內部那幫守護者更是個狠角色。總務處長張庭濟帶著幾百號人天天提心吊膽,既要防著日本憲兵隊突襲檢查,又得應付偽政權的刁難。有次日軍說要"參觀"文物庫房,他們連夜把值錢的東西藏進地窖,庫房里只擺些破書爛賬。
日本人翻了半天沒找到寶貝,氣得砸了幾個書架就走了。這種貓鼠游戲每天都在上演,有人偷偷往銅器上潑墨偽裝成廢鐵,有人把名畫裁成小塊分散藏匿。
最絕的是遇到日軍索要"獻銅",他們硬是把破銅爛鐵湊成91個燈亭交差,而真正的國寶早通過地下渠道運到了后方。
國際社會的壓力也像張無形的網,開羅會議期間,美國代表指著地圖警告日本必須保護文化遺產,蘇聯記者更是把故宮照片登在報紙上。日軍高層心里門清,要是真把故宮搬空,盟軍飛機分分鐘能把東京炸成廢墟。
更現實的是,戰爭打到1944年,日軍連士兵的子彈都供應不上,哪還有運力把故宮文物運回日本?那些被搶走的91個燈亭最后滯留在港口,倒是意外躲過了戰火。
說到底,故宮能保存下來是各方角力的結果。日軍想搶又不敢搶,想毀又不能毀,最后只能睜只眼閉只眼。那些守著故宮的人更不容易,天天在刺刀底下過日子,硬是把百萬件文物守成了文化火種。今天我們站在太和殿前,看到的不只是金碧輝煌的古建筑,更是一代中國人用智慧和勇氣寫下的守護史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