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版早高峰地鐵?
“機翼上面還可以綁幾個人?!?/p>
“不會超重嗎?可以把航班的礦泉水都取消了。”
最近,關于“飛機站票”的討論,又在社交媒體激起熱議。
先是美國廉航Frontier,在今年愚人節惡作劇“官宣”推出僅9美元的 “Vertical Class 站立艙”,號稱能多載40%乘客;
緊接著《每日郵報》近日爆料,意大利公司Aviointeriors推出的Skyrider 2.0,最早于2026年登上廉航。
對此報道,Aviointeriors拒絕置評,目前還沒有航司正式確認計劃推出這一項目。
其實早在2003年,空客便提出“站立乘機”概念,試圖通過高密度客艙布局,突破傳統座位限制。
中國的春秋航空,很早前也曾考慮引入“站立式座位”。
圖源:中國廣播網
這么多年過去,全球廉航對“空中站票”的執念從未消停,但這門生意真的能落地嗎?
事實上,廉航對站立式艙位的癡迷,本質是一場“空間革命”。
以Aviointeriors的Skyrider 2.0為例,能夠將飛機的乘客數量增加20%,從而為航空公司增加利潤。
圖源:Aviointeriors
就好比,一架原本坐180人的A320,能多塞36個人。
但乘客用腳投票的結果,很真實。
有網友更直接吐槽:“不如直接發個安全帶把人綁在機翼上,再給個氧氣面罩。”
這種看似荒誕的比喻,實則折射出公眾對 “極致壓縮空間” 的恐懼:
當航空出行退化成“人體貨物運輸”,舒適度底線被突破,再低的票價也可能變成 “花錢買罪受”。
有人甚至聯想到,印度孟買掛滿乘客的火車“掛票”場景:
密密麻麻的人群扒著車廂兩側,雙腳懸空隨著列車晃動。
這種地面交通的極端擁擠畫面,如今竟被廉航視為“空中創新”的靈感來源,怎能不讓人脊背發涼?
這種抵觸情緒,本質是對 “飛行基本尊嚴” 的捍衛:
即便買的是廉航機票,誰也不想在3萬英尺高空體驗 “早高峰地鐵”。
有人潑過“冷水”:
國內航線平均飛行時間 2.5 小時,讓乘客站著熬過這段時間,生理上難以承受。
廉航或許算清了空間賬,卻沒算透 “人體工程學”:
當座位退化成 “人體固定裝置”,票價再低也可能變成 “花錢買罪受”。
比起乘客意愿,更硬核的障礙,是航空法規。
歐洲最大廉航瑞安航空曾考慮,將部分航班座椅替換為站立式裝置,推出低至4磅起的“站立機艙”機票,并通過12萬人民意調查發現,42%的人表示,若票價為傳統座位一半會購買站票。
瑞安航空具體改裝方案,是移除飛機最后10排座位改為站位,容納乘客數相當于15排座位。
但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指出,設置站立靠背需大幅修改現有規章,且存在座椅適墜性、阻燃性、應急撤離等安全隱患,因此該想法未能落地。
中國民航局對客艙設計,也有嚴格規定,座椅的間距、強度、應急設備配置都有硬性指標,“站立位” 若想合規,可能需要修改適航規則,這絕非一家航司能推動。
此外,Aviointeriors 的 Skyrider 2.0雖宣稱 “減重50%”,但密集的立柱和支架是否影響機身結構安全?這些技術細節,都需要時間驗證。
有意思的是,Frontier特意選在愚人節發布“站立艙”,某種程度上折射出行業的尷尬:
飛機站票更像是吸引眼球的營銷噱頭,而非嚴肅的商業計劃。
對廉航而言,或許更該思考:
在高鐵網絡密布、航司同質化競爭的當下,如何用差異化服務(如靈活退改、行李政策)提升體驗,而非在“座位極限”上做文章。
畢竟,航空出行的核心價值是“高效抵達”,當廉航把成本控制異化為 “舒適度剝削”,恐怕只會讓更多人選擇高鐵或放棄飛行。
當技術突破局限于“擠座位”,而不是提升服務效率或能源革新,這樣的“創新”注定難以走遠。
或許正如Frontier在愚人節活動反映出的:
雖然超低票價的想法很有吸引力,但在飛行時,使用積分和里程,來降低成本并享受傳統的座位安排,可能更安全、更舒適。
當廉航飛機站票在爭議邊緣反復試探時,不妨想想:
真正的航空創新,不該是對“空間極限”的挑戰,而應是讓更多人用合理價格,享受安全、體面的飛行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