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中國發展電車絕對正確?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電車能提供十倍于燃油車的崗位。
先看傳統燃油車,它的產業鏈成熟,核心零部件集成度高,生產自動化程度也高,所以需要的人力比較少。像一家年產百萬輛的燃油車工廠,直接就業人數通常在1萬 - 2萬左右,并且自動化程度越高,所需人力就越少 。
再看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車,產業鏈又長又復雜,涵蓋電池、電機、電控、充電設施、智能網聯等多個新興領域,每個環節都在催生大量就業機會。
從上游的鋰礦開采、正負極材料生產,到電芯制造、Pack組裝,中國占據全球70%的電池產能,創造了數百萬就業崗位。截至2024年,中國充電樁數量超600萬個,充電樁的建設、運維、支付系統等相關崗位數量遠超加油站體系。
自動駕駛、車聯網、OTA升級等需求,又催生出大量程序員、算法工程師、數據標注員等新職業。就連電池檢測、梯次利用、回收拆解等新興行業,也在形成完整的就業生態。
據工信部數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直接帶動就業超400萬人,而燃油車僅約50萬。要是算上間接就業,比如原材料、物流、服務等,電動汽車的就業帶動效應可能是燃油車的10倍以上。
而且,電車產業催生了大量高技能崗位,比如電池研發工程師、自動駕駛算法專家、能源管理分析師等。這些崗位薪資更高,能提升勞動力價值,助力中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