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還是充電?這不是個問題。
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步入高速發展軌道以來,圍繞能源補給設施的變革,市場上始終存在著幾個備受熱議的觀點:充電站是否會全面取代傳統加油站?現有的加油站是否終將轉型為充電站?為何充電站與加油站無法簡單劃上等號?
這些疑問背后,實則映射出公眾對能源行業轉型路徑的深層思考。人們似乎習慣性地將二者置于非此即彼的對抗框架中,認為新能源的崛起必然意味著傳統能源設施的消亡。
但實際上,像中石化、中石油也在加速轉型,通過加電、加氫等融合,提供多樣化的能源服務。甚至一些加油站網點已經升級為洗車、購物、休息等等多元服務于一體的服務站,這不僅比傳統加油站更高級,也比目前很多充電站也更人性化。
所以,當加油站遇上充電站,尤其是憑借著加油站現有的服務能力,完全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電動車的盡頭不僅僅是充電站,也可能是加油站。如今,加油站涵蓋充電服務的新聞屢見不鮮。比如最近的中國石化合資成立新公司,涉及快速充電站業務。
就像有觀點所說,“燃油時代,去中國石油體驗高質量加油。電動時代,去中國石油體驗高質量充電。”
01“多條腿”走路
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普及使得充電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似乎正步步緊逼加油站的生存空間。然而,深入探究會發現,這種競爭并非零和博弈,它們正逐步打破壁壘,走向融合共生,共同構建起多能互補的全新生態格局。
這一橫向競合現象的背后,是市場需求的強力倒逼、政策引導的宏觀調控以及企業戰略調整的協同作用,三者共同驅動著能源補給領域的轉型升級。
從地理空間的角度來看,加油站憑借其長期發展積累下來的優越地理位置和成熟的網絡布局,成為了充電樁布局的理想載體。
以湖北武漢的中石油盤龍大道加油站為例,該站在轉型過程中,充分考慮安全因素,將充電區與加油區保持20米的安全距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除了增設充電樁,還引入了光伏發電系統,配套汽車維修服務,設立快餐區等。
改造后的加油站成功吸引了新能源車主與燃油車主的雙向流量,日均充電營收高達5000元,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不過,在全國范圍內,加油站的轉型進度存在顯著差異。
以東莞為例,當地329座加油站中僅有8%升級為綜合加能站,超過九成的加油站依舊維持著傳統的運營模式。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場地限制是一個重要因素,部分加油站由于面積有限,難以滿足充電樁等設備的安裝需求。
這種區域分化充分揭示出加油站轉型的復雜性:在一線城市與能源重鎮,如深圳、湖北等地,憑借著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旺盛的市場需求,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而在中小城市及傳統工業區,由于觀念滯后、資金短缺等問題,轉型步伐明顯緩慢。
但一個清晰的事實是,傳統能源巨頭紛紛開啟跨界布局,構建生態聯盟。中石化還與蔚來展開合作,大力推廣智能換電站,單站日服務能力可達312輛車,換電時間僅需4分30秒,極大地提升了新能源汽車的補能效率。
國家電網則與地方石油企業攜手合作,試點建設“綜合供能服務站”,將充電樁與加油站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這種跨界聯盟帶來了諸多優勢,不僅有效緩解了充電樁建設過程中電網接入的難題,還通過共享供應鏈與用戶數據,降低了邊際成本。
例如,東莞的某綜合加能站巧妙利用閑置場地改造充電區,改造后充電車輛流量達到了加油車輛的2-3倍,同時帶動了便利店與休息區的消費增長,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用戶需求的變化同樣是推動服務升級的關鍵因素。深圳筆架山公園的“光儲超充-車網互動”示范站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站配備了咖啡驛站,為車主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采用液冷超充設備,20分鐘即可將電車充滿,充電體驗可與燃油車加油相媲美。
這些創新實踐表明,加油站的轉型不能僅僅局限于增設充電樁,而是要圍繞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構建“充電+零售+休閑”的復合生態,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和豐富服務內容,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長,進而提高客單價,實現可持續發展。
02“因地制宜”的選擇
加油站的角色轉變已不僅是業態形式的更迭,更意味著整個能源產業鏈條從供應端到消費端的系統性重構。這種縱向延伸打破了傳統能源補給的單一屬性,通過技術迭代、政策牽引,推動加油站從單純的加油向綜合服務轉型。
一個非常鮮明的案例是,高壓快充與換電模式的技術競速,正在改寫能源補給的效率標準。800V高壓平臺與350kW超充技術的成熟應用,使電動車補能時間大幅縮短至10-15分鐘。
比如華為推出的全液冷超充終端,通過智能功率分配技術,可實現單槍600kW的極限輸出,配合800V架構,充電5分鐘即可續航200公里。而在重卡運輸領域,換電模式展現出獨特優勢:寧德時代與三一重工合作的換電站,可在3分鐘內完成重型卡車的電池更換。
技術路線的分化促使加油站根據區位特性選擇轉型路徑。在城市核心商圈,中石化與蔚來共建的超充站集群,通過“樁群+智能調度”系統,實現每平方公里5座超充站的高密度覆蓋。
京港澳高速孝感服務區則打造“光儲充檢”一體化綜合體,利用屋頂光伏板日均發電1200度,配合儲能系統削峰填谷,同時集成車輛檢測功能,使服務區單日服務車輛突破2000臺次。
反觀政策上,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21-202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車樁比2:1,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覆蓋率100%,并對綜合能源站建設給予最高30%的設備補貼。
對此,地方政府積極響應,東莞出臺“充電樁建設十條”,對符合條件的加油站改造項目給予每千瓦600元的補貼,同時將審批周期從45天壓縮至15天。政協委員康傳義進一步建議,推廣可拆卸充電樁模式,通過模塊化設計降低初期投資,適應未來5-1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動態變化。
資本層面,充電樁行業吸引跨界玩家涌入:特來電、星星充電等第三方運營商憑借規模效應構建護城河;朗新集團通過AI大模型優化負荷預測與電力交易,提升運營效率58%。這種政策與資本的協同,加速了行業從“重資產擴張”向“精細化運營”的轉型。
比如朗新集團旗下新電途平臺以聚合充電模式探索發展路徑,正在通過數(智)化能力打通綠電交易與用戶運營閉環,開展充電+儲能、充電+售電、充電+虛擬電廠、充電+運維等實踐,全方位助力場站實現降本增收,為場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站在能源革命的交匯點,加油站的轉型已突破簡單的業態疊加范疇。橫向競合中形成的多能共生生態,與縱向延伸帶來的產業鏈價值重塑,共同構成了能源轉型的立體圖景。這場變革不僅關乎能源基礎設施的迭代,更是中國邁向“碳中和”時代的關鍵一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