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jiān),深耕母嬰行業(yè)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昨晚,刷到一個令人心痛的消息,讓我徹夜難眠!太氣人了!
杭州圍棋少年,9歲的朱某鑫,因輸棋后長期遭到父親極端毆打,最終跳樓輕生。
這孩子7歲獲得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幼兒組冠軍,并被破格錄取到相當于中學的專業(yè)學校就讀。
9歲,躋身全國業(yè)余圍棋6段行列,全國僅10人。
可就是這樣一顆冉冉升起的圍棋新星,因父母早年離異,他倒在了父親畸形的“教育”之下。
據(jù)鄰居和教練回憶,自從朱父發(fā)現(xiàn)孩子有學棋天賦后,他就將孩子的成功視為“家族翻身”的唯一希望。
贏了棋,便要求孩子馬不停蹄地復盤;輸了棋,等待孩子的不是安慰,而是皮帶與巴掌。
“哪個冠軍不是打出來的?我這是為他好?!?/p>
在父親的棍棒教育下,朱某鑫從三歲學棋時,身上就帶著大大小小的傷痕。
5月中旬的公開賽上,朱某鑫和成年選手同場競技,最終獲得第147名。
對于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這已是相當出色的成績。
然而,朱父卻極為不滿,賽場當眾抽他耳光,被裁判制止后,走出賽場又一腳把他踢倒在地,還在朋友圈發(fā)文嘲諷“打得一塌糊涂”。
賽后回到學校當晚,朱某鑫便選擇了跳樓輕生。
這是如何的絕望才讓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選擇跳樓?
跳樓這件事是否已經(jīng)在他心里想過很多遍?
是父親的暴行,將他推入死亡深淵嗎?
在我看來,不完全是。
輸棋挨打都只是導火索,最深層次的根源,還在父親那份扭曲的期待里。
他不僅將孩子視為“榮耀制造機”,更將其作為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工具人”。
這哪是養(yǎng)娃?分明是“啃娃”!
01
啃孩子的父母,其實都心里都有病
朱某鑫的悲劇,讓我起了《解放日報》報道過的,一個叫譚談的女孩。
在所有人眼中,譚談是一個前途光明的好學生。
她就讀北京最好的中學,成績一直在年級前20,讀過千本書,還擅長鋼琴、歌劇。
然而,這么天才般完美的女孩,忽然有一天卻情緒崩潰,歇斯底里地又哭又鬧。
她拒絕上學,拒絕看書,拒絕彈琴、唱歌劇,更是拒絕與媽媽溝通……
在醫(yī)生耐心地安撫下,她才哭著傾述:“因為媽媽,我沒有童年,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b>
原來,譚談媽媽是名校博士后,她躊躇滿志打拼多年,卻未能如愿。
于是,她未完成的夢想,全壓在譚談身上。
最終,譚談和朱某鑫一樣,看似有著令人羨慕的“光環(huán)”,內(nèi)心卻早已千瘡百孔。
想起心理學徐浩淵曾說過的一段話:“父母通過孩子實現(xiàn)未竟理想是一種‘心理投射’,本質(zhì)上是將孩子工具化以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這種代際補償說白了,就是父母自己不成功,卻逼著孩子取得他們想要的成功。
其實,這樣的生活場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陌生。
很多父母嘴上說著“為孩子好”,實則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人生的延長線。
自己年輕時想當畫家未能如愿,就逼著孩子學畫畫,一筆一劃地描繪著父母心中的夢想。
自己錯失機會沒當成運動員,就讓孩子天天泡在訓練場,在汗水和疲憊中彌補父母的遺憾。
自己五音不全默默無聞,就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只為成為自己心中那個“完美”的樣子。
這種美其名曰的“為你好”,實際上卻是“為自己好”,用孩子的未來填補自己曾經(jīng)的空缺。
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不如自己所愿,便焦慮不安,迫不及待地介入孩子的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
然而,父母越介入,孩子越迷茫。
當孩子達不到家長期許后,父母很容易對孩子爆發(fā)情緒;孩子也因害怕失敗被父母期待壓垮。
02
父母越“啃孩子”,孩子越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不知道,你是否發(fā)現(xiàn),那些被父母期待裹挾的孩子,往往像提線木偶般,迷茫而空洞。
他們也許優(yōu)秀,他們也習慣于拼命奔跑,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久而久之,很容易長成“空心病”,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記得去年看過一個天才滑雪少年曾聞一的報道,跟朱某鑫情形特別相似。
但不同的是,朱某鑫只能用生命掙脫父親的桎梏;而曾聞一卻幸運地被救贖。
曾聞一父親曾經(jīng)也是典型的雞娃家長,從小就安排聞一學鋼琴、奧數(shù)等課程,他還放話說,將來“清華北大隨便挑”。
結(jié)果,在父親的高壓教育下,才上四年級的曾聞一,變得愛哭,總愛跟自己較勁,還因突發(fā)心臟病,住進了ICU。
慶幸的是,聞一從鬼門關(guān)走了一遭后,他父親終于醒悟過來了,趕緊停止了所有的補習,還把對他的期待從“清華北大隨便挑”降到了“活著就行”。
有意思的是,父親這一放手,聞一原本干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卻在一次無意中滑雪體驗中,找到自己的熱愛。
更厲害的是,他沒滑幾個月,就滑出了名堂,被選去瑞士接受專業(yè)訓練。
事后,曾聞一父親無限感慨地說,他再也不用心力交瘁地養(yǎng)孩子了。
以前,他非得用“蠻力”才能推著孩子走,還差點害死了孩子;如今孩子找到熱愛后,卻迸發(fā)出驚人的自驅(qū)力。
所以,想讓孩子從“被逼著學”到“主動學”,關(guān)鍵在于讓他們找到自己興趣點,而不是被父母按著頭去喝水。
正如李玫瑾說的,“父母的過度控制和期待,會阻礙孩子自我認同的建立,導致他們迷失方向,甚至產(chǎn)生心理問題?!?/p>
每一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人生。
身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孩子成為孩子。
03
真正的愛孩子,是讓他自由落子
聊到這,想起網(wǎng)上一個話題,“如果人生是一盤棋,你覺得誰才是真正的執(zhí)棋手。”
我想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當然是孩子,父母只能陪孩子走一程,不能陪孩子走一生。”
的確,每個人的人生路,最終都得自己獨自走下去。
那么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為人父母的我們又該如何做,才是合適的觀棋者呢?
想起人們下棋時,常說的一句話:“觀棋不語真君子。”
下棋如此,育兒也同樣適用。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越俎代庖,更不會指手畫腳,而是讓他自由落子,去體驗、去探索、去嘗試不同的走法。
哪怕跟自己設(shè)想的完全不一樣,也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的能力。
畢竟,人生這盤棋,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唯一正確的走法。
方法一:靜下心,不以孩子成就為勛章
自從有了孩子以后,我們更多的是被稱為“孩子媽”,“孩子爸”。
生活的重心,不是圍繞著孩子的吃喝拉撒,就是聚焦孩子成績才藝培養(yǎng)。
曾經(jīng),我也深陷其中,在各種興趣班、輔導班里“輾轉(zhuǎn)騰挪”,滿心期待他成為我人生最耀眼的勛章。
一次同學聚會,我吐槽自己的煩惱,擔憂孩子未來。
結(jié)果老同學詫異地看向我,非常鄭重地說:“七七,你忘了心理學課中‘課題分離’了,你除了是孩子父母,還是你自己啊!”
那一刻,我如夢初醒。
孩子的讀書、工作,婚姻等,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課題,父母可以給予關(guān)愛和支持,但絕不能把它完全當做自己的事,更不能過度依賴子女成就獲取自我認同。
正如托爾斯泰說的,“全部教育,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jié)到榜樣上,歸結(jié)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
所以,為人父母,與其“雞娃”,捆綁孩子;不如靜心專注自我,給孩子做榜樣。
我們可以在工作上拼搏奮進,讓孩子明白努力和堅持的意義;
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孩子領(lǐng)略生活的多彩和美好;
我們樂觀積極面對困難和挫折,讓孩子學會堅強和勇敢。
孩子終將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要靠自己去書寫,而不是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前行。
方法二:看學會慢,不以當下論今后
最近,我讀了臺灣教育家黑幼龍的《慢養(yǎng)》一書,特別有啟發(fā)。
他有3個孩子,都曾是“問題少年”特別不省心。
女兒化濃妝,當叛逆小太妹;2個兒子成天打架、闖禍,初中了還考零分,這擱誰家不得急眼。
黑幼龍內(nèi)心也很著急,但他沒跟孩子硬碰硬,反而鼓勵孩子去做他喜歡的事。
結(jié)果,他的不打不罵非但沒讓孩子長歪,孩子卻在父母的尊重和鼓勵中,漸漸理解了他們的苦心。
后來,3個“問題少年”全都發(fā)奮讀書,個個有出息。
正如黑幼龍說的,“慢養(yǎng)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心態(tài)上的從容——尊重差異,等待孩子發(fā)現(xiàn)最好的自己?!?/b>
就像種莊稼,不能只盯著眼前的苗高苗矮,更不能因為一時的“長得慢”就焦慮不安。
當你不再盯著眼前的分數(shù)和排名,而是把心慢下來,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和成長,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比你想的更優(yōu)秀!
方法三:聽看得開,不以結(jié)果為導向
記得有一次大考,糖球發(fā)揮失常,成績一下子成了班級墊底。
放學后,孩子惴惴不安地坐在車后座,他以為我會狠狠地批評他。
沒想到,我一腳油門開到了火鍋店,先是請他吃火鍋,然后又請他看電影。
起初,糖球還時不時地用眼睛瞄我,生怕是暴風雨的前奏。
后來,見我全程沒提學習,更沒問成績,他徹底放下心來。
但臨睡前,他還是忍不住說道:“媽媽,這次我沒考好,我以為你會罵我?!?/p>
我笑著點了點他的頭:“媽媽知道你已經(jīng)盡力了,一次考試說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你從中吸取教訓。”
“那萬一我就是學不好,成績提不上去了呢?”糖球擔憂道。
“那就像媽媽一樣,默念弘一法師這句話:‘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只要太陽每天照常升起,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說完,我倆都哈哈大笑起來,糖球更是滿眼淚花,緊緊地抱住我。
這讓我更加堅信,看得開,不以結(jié)果為導向,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
孩子的一生還很長,真正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一時的成績。
04
說到最后,我很想跟姐妹們分享,胡適寫給兒子的信:
“我并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xù)篇?!?strong>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獨一無二的種子,他們帶著自己的使命和渴望來到這個世界,擁有完全獨立于父母的人生軌跡。
他們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更不是他們夢想實現(xiàn)的替身。
為人父母要做的,不是以愛之名,去掌控孩子,而是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自我,尊重他們的選擇,讓他們在愛與自由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今晚回家,如果孩子正在下棋,請放下指指點點的手。
他需要的不是裁判,而是一個能和他一起笑對輸贏的隊友。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chuàng)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zhuǎn)發(fā)支持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