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1382年),也就是朱元璋定鼎登基大明王朝之后的第十五年,新鄉城內歸德街(南大街,今勞動路)西巷建起了華藏寺,同時在寺內還設立了管理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會司。
至明天順三年,即1459年僧人香客創刻一高六米三之石幢。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華藏寺中又矗立起一座高八米四三的佛塔。是謂老六中南院之明代幢塔(新鄉當地人稱為‘雙塔’或‘大小塔’)。
創建于洪武十五年的“華藏寺(一名‘一都公寺’、‘大寺’)”,歷經明清易代,至清晚期呈“年久失修,剝落已甚”狀,但“石柱粗約一圍,遺跡猶存”。
此狀不免引人痛惜,新鄉縣田芳生、王繼周諸人遂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醵金重修后臥佛殿、大菩薩殿,并塑像,匾曰‘五蘊皆空’”。二十余年后的民國十一年(1922年),“戚景春、李春芳、呂調陽等住持僧吉祥募貲加修圍墻”,使“華藏寺”有了更好的維護與安全感。
透過文物學者顧燮光所拍攝之照片,可以看出石塔居于幾棟硬山頂房屋一側,與其同處者尚有一赑屃所馱石碑。另有一石柱矗立于房屋門前不遠處,只是不知此石柱上有什么歷史信息?
顧燮光對此照片注曰:“塔六面刻佛像千餘,嘉靖十五(1536年)年八月造。”
至1938年2月17日日軍土肥原第十四師團占據新鄉后,日本“華北交通”社的記者拍下了塔、幢的合影。此時,塔、幢與民房間已有一道高高的圍墻,赑屃所馱之石碑不知居于何處?
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構成。塔基為正方形,塔座系須彌座,座腰四面之浮雕有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麒麟鳳凰、孔雀牡丹。塔身、塔頂雕佛一千一百零八尊,故稱其為“千佛塔”。
精雕細琢的千佛雕像近景,頗引人入勝。
據清乾隆朝《新鄉縣志》所錄福建人林清之《游大寺見梅詩》,可知華藏寺內曾有種植梅樹的歷史。于佛院靜域,見梅之百媚雅潔、品佛之千姿慧眼,遂使詩人有“逸興賒”(興致悠遠綿長)之感。
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經幢,同樣是“雕刻精細”、引人駐足。其是用八十七句組成的長咒來紀念佛頂尊勝之功德。
此經幢中節長,上記建造像者之姓名、職銜、籍貫。遠遠觀之,亦雄偉壯麗。
作別昨日的云彩,流年荏苒的歲月送別了不知多少學子,然而“千佛塔”與蕓蕓學子間卻有了深淺不一的永恒記憶,互祝著彼此的安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