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天時間,中美之間頻繁互動。外交部公開資料顯示,在5月20日至22日這段時間里,中方分別與美方高層、前官員以及智庫代表進行了密集溝通,這一動向引發了外界高度關注。
首先是王毅外長在北京會見了美國亞洲協會會長康京和,強調了中方對美政策的一貫立場——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不僅是口頭宣示,更是當前中美接觸過程中反復強調的政治前提。
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在同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龐德偉會談時,也重申了這一點。他指出,中方將繼續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處理雙邊關系,并表達了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的態度。
與此同時,美國政商界代表也在用實際行動接觸中方。以蓋特納為例,這位前財長、現任華平投資集團主席此次到訪中國,先后會見了北京高層、央行行長潘功勝等重要人士,談話內容涉及全球經濟、中國宏觀政策、金融開放等多個維度。
作為曾在北京大學和北師大學習中文、并擁有中國名字“高逸然”的老中國通,蓋特納此行釋放的信號是明確的:美國企業界對中國市場依然有信心,且希望進一步拓展合作。
5月22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還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蘭多通電話,就中美關系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這一動向也意味著中美經貿談判后,所建立的溝通機制正在逐步落實。
而除了高層互動,中美之間的民間交流也在進行,由前駐華大使博卡斯率領的美國大學生代表團近期到訪北京,與外交部和對外聯絡部官員會面。這說明中方也在推進全方位溝通,并不只是與現任高官接觸,而是希望涵蓋智庫、企業、學術、青少年等不同層面,從整體塑造更加穩定的對話基礎。
那么,這一系列行動是否意味著特朗普的“期愿”即將實現?畢竟特朗普在就職后,多次提出希望在“上任百日內實現訪華”,甚至將時間表定于今年4月,雖然未能成行,不過他在訪問中東后又釋放出訪華信號。
按照外交慣例,元首會晤前雙方一定要先進行多層級溝通,確定議題、行程、安排等,如今級別已經來到了“副外長-副國務卿”環節,因此我們可以期待一個信號——如果未來一段時間內,王毅外長與魯比奧進行溝通,那么就意味著中美元首會晤很有可能已排入日程。
事實上,這一氛圍也讓歐洲國家有所感知,5月23日,中方應約與德國總理默茨通電話,通話中,中方表示愿與德國加強合作,不僅在傳統制造領域,也包括人工智能、綠色發展等前沿方向。同時明確指出,希望德國為中企提供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而在前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打來了電話,他對華作出包含臺灣問題、經貿問題在內的多個承諾,并希望中方在歐盟白蘭地反傾銷調查中展現靈活性。
顯然,盡管歐洲在價值觀議題上仍與美方保持同步,但其在經濟領域的務實選擇已顯現出“戰略自主”傾向。畢竟,德國車企依賴中國市場,法國核能企業與中方合作緊密,這些現實利益促使歐洲不愿完全跟隨美國對華脫鉤政策。
深層次分析來看,中歐互動的升溫,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單極霸權的不滿。中方多次強調“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而歐洲國家對美國關稅政策、烏克蘭危機處理方式的批評,也為中歐合作提供了空間。
可以看出,中方目前的外交策略是保持主動開放、堅持核心底線、穩中求進。一方面歡迎美國政商界人士來訪,推動經貿、人文、教育等多層次交流;另一方面也不回避矛盾,在必要議題上堅持原則,防止一味退讓導致被動局面。當前中美關系處于一個新階段,合作與博弈交織的狀態可能會長期存在。
對于特朗普是否真的會訪華,還需時間驗證。但不管結果如何,中美之間保持穩定溝通,是避免誤判的基礎,而德國等美方盟友的接連致電,也釋放了某種壓力,讓華盛頓意識到在全球布局中,單邊主義已經越來越乏力。未來,中美歐三方的互動將繼續塑造世界格局,而合作與博弈的天平如何傾斜,考驗著各方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