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樣都是開國領袖,印度圣雄甘地和中國毛主席相比,二人都有什么不同?”
在美版知乎上老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引發熱議。
在評論區中,一位網友一語道破本質:
“毛主席解決了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而印度的甘地只是想讓印度脫離英國實現獨立,對印度社會并未產生深遠影響……”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或許毛主席在中國的影響力,比網友想象的更為深遠。
1
甘地出生之時,印度正籠罩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和眾多勞苦大眾不同,甘地成長在一個家境殷實的印度教家庭。
他的童年幾乎從未經受過衣食之憂帶來的痛苦,早早就被送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在法律學深造。
走出國門,甘地終于能夠開眼看世界,原來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本質上就是壓迫和剝削,最終受苦受難的,還是無數底層印度人民。
1915年,甘地重返印度,經過一年的走訪調查后,甘地正式投入印度獨立事業,在此期間,甘地所做的最為轟動的一件事,就是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何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本質上講,印度民眾面對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不用一槍一彈,只需要拒絕同殖民政府合作,就能讓殖民政府逐漸土崩瓦解,最終實現印度獨立的終極目標。
此時的甘地已經從一個初來乍到的小人物,逐漸成長為印度抵抗派的中流砥柱,甘地大手一揮,大量的抵制活動橫空出世。
1920年8月1日,甘地走向政治舞臺,帶領印度人民開啟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大量的印度民眾紛紛開始抵制英國貨,大量的工人、農民以及商人紛紛罷工,拒絕繳納稅收。
一開始,運動確實取得不錯成效,部分英國企業無法正常經營,有的甚至走到破產邊緣。
正當甘地等人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卻突然發生了幾場大規模的暴力事件。
這可讓英國人抓住了他們的把柄,有了采取強制手段的理由,最終這場持續了一年半的運動只能被迫中止。
取得的成功讓甘地看到了希望,于是在1930年,甘地重整旗鼓,再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有了前車之鑒,甘地為這場運動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一邊組織游行和示威,一邊讓工人、商人罷工罷業,隨后又將矛頭直指食鹽行業。
甘地一馬當先,帶領七十八位志愿隊員,首次從海水中提取食用鹽,不管他們能不能成功,英國人都不會允許這一幕持續下去。
對于英國人來講,壟斷食鹽不僅僅能夠獲取大量利益,還能夠牢牢控制住印度人。
一旦甘地打破了食鹽壟斷的局面,那對英國人唯命是從的印度勞動者,就更有可能揭竿而起,敢和英國人對抗。
這場運動僅僅持續了三周左右,在英國人強烈的鎮壓下最終銷聲匿跡。
此后的獨立運動雖然一直在進行,但效果甚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甘地才看到了獨立的希望。
英國在歐洲戰場被德國打得苦不堪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重創,自己已然成為自身難保的泥菩薩,無力維持海外的殖民地。
甘地把握住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率領廣大印度人民奮起反抗,最終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終于脫離英國實現獨立。
2
同甘地相比,毛主席不僅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還帶領廣大人民擺脫了壓迫和剝削,成為了當家作主的主人。
近代史以來,不同階級和政治力量都嘗試過找出一條挽救新中國的道路,但始終都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毛主席對此深有感悟:
“在帝國主義時代,任何國家的任何別的階級,都不能領導任何真正的革命達到勝利。”
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中國才迎來了希望。
從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時期,毛主席就已經能夠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當時社會現狀,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著重強調了農民所面臨的問題。
但壯志未酬,國民黨反動派就發動了政變,我黨面臨空前危機,毛主席力排眾議,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轉身投入戰場。
在1927年9月領導秋收起義,率領部隊入駐井岡山地區,一路攻堅克難,憑借星星之火實現燎原。
七七事變爆發后,民族危機空前,毛主席大力倡導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展開第二次合作,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
毛主席率領我黨在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取得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的勝利。
這兩場戰役到底有多關鍵?當時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即便拼死抵抗,仍然難以阻擋日軍侵略的腳步。
很多仁人志士已經做好了亡國滅種的準備,直到我們在敵后戰場取得重大勝利,看來囂張至極的日本侵略者,并非戰無不勝。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一帶配合第二戰區作戰,同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展開殊死搏斗,贏得首次大捷。
1940年8月20日展開的百團大戰,則徹底摧毀了日本快速滅亡中國的計劃。
毛主席的卓越領導,在抗日戰場上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倘若沒有毛主席,那我國的革命道路有極大可能直至現在都未取得勝利,各族人民仍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歌詞中“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只能說一點也不夸張,甚至有不及而無過之。
在任何時候,毛主席總能夠保證頭腦高度清醒,在關鍵時刻總能做出最佳決策,正是這樣,才能在1949年解放全國,才能在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毛主席在治國方面,從未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作“圣經”,而是將這些普遍原理同我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這是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壯舉。
3
出身優渥的甘地,雖然帶領印度實現獨立,但在后續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直至今日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反觀我國,從毛主席時期就已經致力推動共同富裕,像如今的扶貧政策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貧富差距已經在一步步縮小,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早在1928年,毛主席就敏銳地覺察到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實際上就是農民問題。
要知道當時農民占據全國人口的80%,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從這一角度出發,民主革命本質上就是農民革命,武裝斗爭實際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毛主席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重視程度即便放眼整個世界,也是獨一檔的存在。
而甘地的出身和早期經歷,就已經注定他不會為底層人的利益而奮斗,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后來的尼赫魯以及莫迪,他們也難以觸及印度的核心問題。
高種姓出身的領導者們,他們的童年無憂無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們,怎么能想象得到一家十口人擠在十來平米的房子中生活的場景?
又怎會理解印度底層人民為何對冬天漏風、夏天漏雨的房子如此情有獨鐘。
毛主席為了新中國以及全國人民,可以犧牲一切,從始至終都從人民的利益出發。
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誠然給印度獨立時也帶來了新鮮血液,在深諳理論之時,甘地卻鮮少從實際情況出發。
結語
甘地僅僅是帶領印度取得了獨立,并未對當今印度的發展,以及廣大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然而毛主席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不僅對后續中國的發展,以及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甚至還給眾多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以及眾多第三世界的國家帶來了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