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850字,閱讀需約3分鐘)
文字|塵谷行知
所謂“立命之學”,是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當以一種返璞歸真的自我重塑能力,把過去養成的生活習性、人生態度、看待問題的角度,等等這一切都拋諸腦后,同時,如理如實地依照古德訓誡修身養性,從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生命格局。
立命學和良知學,本來也就是殊途同歸的修養方法,懂得了良知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意義,自然而然就會明白安身立命的著力點在什么地方。
國學經典《了凡四訓》中把“立命之學”放在首訓,可知這個東西在整個改善人生際遇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解決了人生的三大議題:什么是命?如何創立?怎樣保續?
俗語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意思是說,想要攀登到山峰的頂端,一定是從最低矮的地方起步的;想要行走到很遙遠的地方,一定也是從貼近自身的地方開始。
這里重點討論一下后面兩句,“聞道”和“術業”很容易在現代人的語境中被曲解。
立命的根本原則是由近及遠、由內而外、由道至術、由德立業,經世致用的學問必然是先從道德層面入手,慢慢才會有術業層面的發展和鞏固。
沒有內在純厚的道德品質作砥柱,任何技術和事業都像是海市蜃樓般虛無縹緲、臨危傾倒。
聞道是修德。修德有先后進階次序,由著德性的縱向增進,就可引發橫向上的術業。
術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的先天稟賦。它是德力雄厚時的副產品,是經邦濟世的強大工具。
積累了一定的閱歷,你會越來無感那些眼高手低的人,甚至對這類人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
因為凡是天底下的東西,都是遵循著“由近及遠”的觸發定律,當你的視角只顧著遙遠的地方時,注定會以落空收場,最終什么也得不到,難以成氣候。
人生的命運是通過道德根器來推動的,沒有這個根本性源力,便會架空于虛幻而矛盾的世界之間,感覺什么也不真實,又感覺什么都是真實的,于是每天都在這樣的內心沖突中徘徊著,無休無止。
所謂立命處世,不是要丟掉這個根,而是不斷地充實它,時機一旦成熟,運氣自然而然就扭轉過來了。
但是在世人的識見中,始終都會倒置本末,習慣于在細枝末節中尋找生命的實相,以致自我束縛,如藤條蔓葉,把根部緊緊地纏繞起來,這樣只會加速整個生命的衰竭。
人亦當如此,思想太復雜,念頭拴不住,無形中便迫使自己的靈魂無處安頓,不留稍些喘氣的間隙,這樣就活得越來越累。
簡化思維,就是將我們的大腦暫時放空,斬斷思想意識中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慢慢回歸人生的靜態。
伏羲是深得這個奧秘的圣人,他在創立先天八卦的時候,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俯察地理,仰觀天象,而后取法于天地自然的運行之道,發明卦象,用來展示宇宙人生的演變流程。
由近到遠,由下而上,由繁入簡,這很符合事物的觸發機制。
宇宙世界本來就很復雜,而一旦我們懂得從自身的腳底根部開始察究,你或許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一個人的心量竟然如此廣大無邊,語大可以包羅萬象,語小可以退藏入微。
就像老子說的:“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你的心量越寬廣,你的所知所能就變得越渺小,反而能體會到無知無不知的境地。
所以,一個謙虛的人,對真理的追求永遠都不會得到滿足,因為他的認知往上升一層,其看待世間事時總會很自然地站在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和維度上去解決問題,他會覺得根本沒有什么挑戰性。
那么,這與我們所談論的立命學有什么關系嗎?
當然有啊。
- 簡化思維是立命的第一步,其意義在于回歸我們自身的人生命運之根部。
- 立命的第二步就是學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以謙虛的姿態待人接物,其意義則是為了迎接上天的垂青。
是不是覺得很妙,自然界中種種跡象告訴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種下瓜籽后最終能否有個好收成,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
人生也是如此,找到我們的命運種子后,并不代表可以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在生活中磨煉心性,耕耘心田,慢慢地把道德品質樹立起來,以期與自己的天賦不謀而合,天人合一后,就是得到上天的眷顧之時。
在傳統生命實踐學中,“小我”是根,從這個根不斷地推廣出去,便會達到“大我”的世界。
現代社會中,非常流行一套誤人子弟的觀念,這個觀點認為“世俗中的生命法則是低層次意識的維度空間,而出世的生命活動才是高層次的維度世界。”
殊不知,沒有世間性的東西作為支撐點,出世間就是一具空洞的軀殼,沒有靈魂。
因此,自古以來,那些智慧超群的人,他們一致認為,想要立道必先立人,要想改變命運必先立命。
學佛學道,必先學習儒家的修身治世法,因為人才是一切一切的根本,儒家才是一切法的根本。
還沒有學會怎么走路,就想著奔跑。還沒有學會怎么做人,就想著成道成仙,凡此種種,豈不是癡人說夢。
更多深度文章見作者微號:塵谷行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