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自我實現預言”:你用什么心態對待世界,世界就會回饋你什么樣的結果。
如果你認為身邊的人平凡無奇,不值得學習,那你自然會封閉自己,不去提問,不去傾聽。結果就是,你錯過了無數成長的機會,陷入“無人可學、無事可學”的困境。
但如果你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主動用開放的心態引導他人分享,用更好的方式提問→激發對方表達→對方樂于傳授→你從中受益→于是更愿意向他人學習……你就會進入一個越學越豐富、越問越智慧的正向循環。
如何打破固有認知,讓身邊人成為你的老師?
1. 向“普通人”借智慧
作家余華曾說:“生活是最偉大的作家,普通人是最真實的哲學家。”
外賣小哥可能比你更懂城市的高效路線,保潔阿姨或許深諳人際相處的微妙法則,出租車司機往往能講出最生動的人生故事。
放下“他不如我”的偏見,你會發現,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里積累了獨特經驗。主動請教,他們的只言片語,或許就能點醒你的困惑。
2. 從“對立者”身上學突破
喬布斯年輕時曾專程拜訪惠普工程師,甚至打電話給比爾·蓋茨請教問題。他說:“如果你只想和認同你的人交流,你的思想就會越來越窄。”
與你觀點不同的人,恰恰能幫你打破思維盲區;批評你的人,可能指出了你忽略的弱點。
學會提問:“為什么你會這樣想?”而不是急于反駁。對方的邏輯,或許能幫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3. 在“失敗者”的故事里找啟示
雷軍40歲時回顧創業歷程,說:“我最大的收獲不是來自成功者,而是那些摔過跟頭的人。”
失敗的經歷往往比成功更真實、更有借鑒意義。主動傾聽那些走過彎路的人,他們的教訓能讓你少踩坑,他們的反思能幫你更清醒地規劃未來。
4. 用“有效提問”激發分享
封閉式提問:“你是不是覺得這樣做不對?”(對方只能回答是或否)
開放式提問:“如果是你,會怎么處理這個問題?”(引導對方分享經驗)
好的問題像一把鑰匙,能打開別人的話匣子。當你真誠發問,大多數人都會愿意分享——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經驗被重視。
世界是一本開放的書,而你遇到的所有人,都是其中一頁。
當你用學習者的姿態面對生活,菜市場的大媽、隔壁桌的同事、甚至網上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都可能在某刻成為你的“人生導師”。
關鍵在于——
你是否愿意放下評判,主動提問?
你是否相信,平凡之中,亦有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