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站渾圓樁?
1、拉伸脊椎,練就龍骨。-
從生理解剖圖來看,人的脊椎呈“S”型彎曲,這是人類長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生理彎曲,若想回歸祖先的力量、靈敏和速度,就要將之拉伸。站渾元樁時,兩髖內收,臀部下坐,下頷微收,同時頭頂似一線懸空,就可將脊柱拉伸。此時摸一下腰部脊椎,就會發現生理彎曲不見了。再摸一下頸椎,會有一根大筋挑起,此時的脊椎已成一條直線,我們稱之為“龍骨”。-
練就“龍骨”,可以增強脊椎的柔韌性,使得上身與下身不會因腰椎的生理缺陷而產生斷層,從而使全身之力連為一體,局部發力即可引發全身之力,在武學中稱之為“渾身無處不彈簧”。用勁時可連綿不絕,武學中稱之為“渾元力”。
2、渾然一體,練就“六面渾元力”。-
站渾元樁,并非是一站到底地站死樁,而應練就一身“六面渾元力”。當兩臂呈橢圓抱球狀時,肘部要有外擴之意,使得雙臂之間如同有一氣球向外撐的充實感,稱之為左右橫撐力;背有后靠之意,手臂有前伸之意,形成前后抵力,稱之為前后抵靠力,頷微收,頭略頂,兩髖回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拉伸之勢拉直脊椎,稱之為上下拉伸力。身體處于這六面之力的作用下,血氣運行的速度就會加快,自感渾身上下充實一體,收功后應神清氣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需注意的是,六面渾元之力并非肌肉收縮之力使然,它是全身筋骨拉伸與血氣運行結合自然產生之力,練習時全身應保持放松,不可有肌肉緊張感,用意不用力是訣竅。不過這松與不松,初學者最難把握,要勤加練習體悟之。
3、培元氣,通經絡,練就意氣合一。-
氣的涵義頗廣,概括言之,一謂物質,一謂功能。以自然而論,宇宙間的萬物生長、發展與變化,都賴于氣的運動。以人體而言,氣既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生理活動的功能表現。人體之氣可分為“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先天之氣”即元氣,它生于先天精,藏于人體命門,是生長發育和各臟腑活動的啟動因素。“后天之氣”有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
宗氣是由自然界的大氣和經脾胃消化水谷所得精氣結合而成,具有推動心臟行血、肺臟敷布的作用;營氣來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脈中,具有營養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衛氣來源于腎臟,布于體表,具有固陽于內,抵御衛外的作用;臟腑之氣,稟賦于先天之氣,又賴于后天水谷精微的營養而發揮各臟腑的自身功能。元氣充沛,則后天之氣得以資助,從而臟腑協調,身心健康。在練習渾元樁時,腎中之精即先天之精受到后天之精的榮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從而起到培補元氣的作用,這個過程也被稱之為“煉精化氣”。-
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統稱,它遍布人體全身,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渾元樁的練習可以調和人體經絡的氣血,起到通經活絡的作用。當功夫練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通過“心息相依,以意領氣”的鍛煉,隨心所欲地“意到氣到”某個部位或臟腑,從而練就“意氣合一”。
4、拉筋伸骨,增加全身生理活動范圍。
在技擊中,若要動作到位,勁道順暢,須有良好的身體柔韌性作基礎,這樣在做技術動作和發勁時才不會感到肌肉和韌帶的阻礙。渾元樁獨特的姿勢使全身的肌筋都因骨骼的伸展而被拉伸,無形中鍛煉了全身的柔韌性,增加了肌肉、韌帶和關節的生理活動范圍。在搏斗中常能在普通人的生理活動極限中發出力道反擊對手。
5、上虛下實,穩固下盤。-
渾元樁要求練習者上虛下實,即上元(肚臍以上)輕虛,下元充實。練功時姿勢的重心要放在臍下,此時身體才能穩如泰山,舒適自然。氣息要求氣沉丹田,從而使下元真氣得到充實。待日久功深,下盤會隨元氣充足而逐漸穩固,最終產生落地生根的功效。
怎樣站好渾圓樁呢?
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十趾抓地,足心空涵,雙膝關節彎曲到大于150度而小于180度之間,前頂,并向內轉向上提起,這時大腿的肌肉就會向里裹,只有產生擰裹方會使肌肉如鋼絲繩一般擰成一體。同時這種擰裹運動又可使肌肉產生相應的磨擦,使下肢肌肉長度得到伸長拉伸,這樣膝胯關節也會相應的產生一定間隙的拉伸量。只有如此在運動狀態中,步法才會靈活自如。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這三大關節在站樁中是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的,如足趾抓地與足心空涵,膝關節與髖關節形成前后的爭力,而髖關節與踝關節又形成上下的爭力,由此可看出這三個關節形成的矛盾力,正符合原傳內家傳授的'三角力'原理,而三角力之深入將變化為螺旋力,所以單純下肢的螺旋發力由三角構造開始。
因而我們要求站樁中臀部似坐非坐,如果不坐或坐得過死,則不會產生髖關節與踝關節形成的上下爭力,爭力之運用盡在均衡中體現。所以三大關節爭力一定是相等的。(關節產生的爭力來源于骨骼的支撐,而爭力的大小則取決于肌肉的拉伸程度。所以我國近代一些拳家為了獲得“盡爭力之妙”,往往把間架,步距放低,拉大;如八卦掌中的夾馬樁,大成拳中伏虎樁,降龍樁都是如此。
從髖關節至肩關節這段人體軀千部位,是人類運動中最難調動的部位,它的形成是一個平行的四邊形(長方形),若想使軀干得到合理的運動,以結構原理分析,必須使之與上下肢連成一體。我們在站樁中強調的斂臀提肛,就是通過脊椎的訓練,把下肢和軀于連通(還必須加上小腹掖在胯內的要領),而上肢與軀干的連接是由背部肌肉放長,牽動肩胛骨向兩側運動,曲肘環抱。使肘關節橫撐至生理的最大極限,(但須注意肩窩及心窩不得僵硬),然后體會腕與肘、肘與肩、肩與腕關節形成的爭力。
當然僅僅體會手臂的爭力是不夠的,必須把兩個三角爭力組合一處才是真正的渾圓狀態,即:左腕與右肩,右腕與左肩形成爭力交叉狀態形成三角爭力的組合渾圓狀態。從俯視圖來觀察我們剛站樁的形成,我們間架模式為平行四邊形。深入之后,加大了張力的效果,我們間架就會成為圓撐狀態只有這種形態才能調動更多的臂部肌肉產生長度的擴張,才能調動更多的肌肉參與做功。通過上述的講解。我們己基本體會到;站樁的渾圓狀態,是由多個三角力組合而成。我們在站樁中具備了撐抱勁力后,對方用力推撞我們的間架時我們的間架不會散。但如果對方上挑下砸;我們能否不失樁架呢?這時肘高手低或肘低手高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
當手與肘處于一個平面時;對方用力砸挑,我們就會完全承受對方的作用力,但手與肘如呈一斜面就會分解對方一部分作用力。原傳內家拳訓練從站樁開始人手。有些人認為,站樁時間越長,功夫越強。事實上,這是錯誤的站樁并不是耗時間,而是在時間的限制下;保持基本姿勢的準確性。雖然有些頗能吃苦的武友,在初練站樁時即能堅持一小時;但這不代表他站樁的正確性,尤其剛開始站樁,能保持3分鐘的正確間架定型就很不容易。因為站樁追求的是六面的力,而且是相互矛盾的對稱拉伸所以初入站樁之門的朋友,應在站樁中重點找出上下二爭力,待此力定型后,再加上左右橫撐力,待“左右橫撐力”定型后。再加入“前后撐抱力”,這樣才不至于顧此失彼。
下面我們根據結構原理詳細闡述“:六面整體渾圓力”的獲取方法及步驟:
第一步:上下托按力的求取
上下托按力的物質基礎是改變中樞系統脊椎的拉伸長度。因為脊柱的伸縮運動可促進脊髓的自我調節。現代解剖學認為脊柱有傳導功能和反射功能,傳導功能是將來自四肢、軀干及內臟的感覺,通過脊髓向上傳到大腦小腦,而大腦小腦的神經沖動傳到脊髓,再由脊髓傳到效應器,以實現對骨骼肌及大部分內臟活動的調節控制。另外,脊柱是軀干的中軸和支柱,是上下肢運動的樞紐,具有支持體重,傳遞壓力,緩沖震動,保護脊柱及內臟等功能、我們從側面觀察成年人的脊柱。可見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即頸彎、胸彎、腰彎、胝彎。頸彎和腰彎是向前凸的。
新生兒的脊柱只有胸部和骶部的后凸,在嬰兒開始能抬頭時(3一4月)出現頸彎,從6個月嬰兒能坐開始,直到會站立,又出現了腰彎,隨著年齡增長和勞動習慣,這兩處彎曲會越來越明顯。從嬰兒的爬行和脊柱動物的身體結構,我們可成發現這種四肢履行的狀態,是維持脊柱不發生形變的先天合理的構造人類的進化不可能讓我們再趴在地上,去保持脊柱不發生形變。因此我們必須在直立中去探求一種維持脊柱正直的方法。脊柱的頸彎和腰彎是使脊柱正直的兩大障礙。因為它們與胸彎、骶彎正好是相逆的S形狀。所以我們在站樁訓練中就必須做到'頭如線系','下頜內收'和頸椎后領的要訣!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用手觸摸頸部,發現頸彎這個生理彎曲不見了,而且與胸椎后的生理彎曲,形成了一個方向的運動,這時頸彎與胸彎的S形改變成一條直線。腰椎彎曲是變化最大的生理彎曲,故改變這了段的訓練,極為艱苦,但它又是連接上下的關鍵部位,只有堅定信心,痛下苦功地重點訓練才能成功。改變腰椎生理彎曲的要訣是'斂臀提肛','斂臀'的檢驗方法是臀大肌肉明顯向內收縮,用手一摸即知,而'提肛'則是會陰穴處向上收縮,如忍大便狀態。
'斂臀提肛'做正確之后;我們就會感到腰部酸脹難支,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把一段長期處于內彎狀態的骨節改變成和胸椎、骶椎彎曲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節與骨節之間縫隙拉大,因此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為了繼承這些先輩留傳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應該知難而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減弱。我們去感覺腰椎,如腰椎由內彎形成的豎溝會被填平,而且外凸越來越明顯。使背部整體連通,且彈力極強。長期站樁而進展緩慢者,往往都是因為此項要領錯誤,大家一試便知。“斂臀提肛”要訣做到后,往往會出現小腹和胸腔弊氣的現象,這種情況的產生,會使我們站樁時極不舒服。這是因為斂臀提肛,后繃腰椎之際,小腹極容易因為腰部向后繃而弊氣縮腹,這樣腹肌就會處于緊張狀態,而導致呼吸失衡。
如果這種現象出現,我們從側面觀察,脊柱雖然向后繃起的但不是正直狀態、而是有些駝背,丟了上下的矛盾爭力。我們知道向上的力是“吊頂”的要領,而向下的力僅僅靠“斂臀提肛”是不夠的,故必須加上'小腹內掖'的要訣。'小腹內掖'就是“斂臀提肛”之后,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從而把骶骨向地面引下。這樣吊頂帶動頸椎,掖胯帶動骶骨,一上一下正好形成兩端對稱拉伸運動,這樣脊柱才會正直,'折腹弊氣'的現象就不會發生了。
第二步;左右橫撐力的求取
當人類處于爬行狀態時,我們會發現:如果把四肢撐直為180度平角狀態時,對方如果用力去推我們的肘關節,我們會因為沒有橫向支撐力而向一側失重(或因沒有橫向支撐力而使肘部受傷)況且關節伸直后,我們也無法運動。當我們站立起來后,發出直拳發力,就會感到肘關節在發力的一瞬間一震,如果不把肘關節角度變小、就不會產生第二次發力,而且這種形式的發力,如果對方突然給一個橫力,那么這種力量的方向就會被改變。我們趴在地上,把肘關節變為90度左右,讓對方用力推打,就會發現對方根本打不動。
而且關節角度越小,這種橫撐力越大。這時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站立狀態還必須保持這種橫撐力。遍觀整個世界搏壇的格斗技術均無左右橫撐力的訓練,更沒有橫向發力的技法。直拳的發力過多,會因關節被動撕扯而錯位損傷導致病變,如骨質增生和風濕關節炎。所以一個運動員的運動青春極為短暫,基本是因傷痛引起的。畢竟關節是一切生命運動的樞紐。
《盧氏結構》認為,左右間架的橫撐力是格斗中防守對方側面進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動進攻中,由于間架的左右橫撐,根本無須格擋對方的兩面來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的頭部,再有敵人側閃到我左右之際,我也只須以關節支撐為力點進行橫向的發力。另外雙肘的橫撐狀態能使大臂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得到改變,肌肉的彈性伸縮功能得到加強。由于骨骼的支撐作用肩關節之間在肌肉放長作用下間隙也獲得一定的拉長,從而使關節樞紐得到了如加入潤滑劑般的靈活。檢驗左右橫撐力的標準是站樁中,我們可用手去觸摸大臂內側從腋下到肘間有一根較為粗大的筋,如果左右橫撐力符合要求,這根筋會成拉緊或繃起狀態。
第三步:前后力的求取。
從上下力、左右力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它們組合一處的形成正好是十字交叉的狀態。薌齋先生云'于十字中求生存',妙哉斯言!但是我們知道,貫穿于整個格斗中最廣泛的是前后力量的應用,所以前后撐抱力必不可少。所謂撐抱力是以肘關節橫撐定位后,小臂環于體前,兩指的連線交叉一點,與人體腰背肌肉群(以整條脊柱為中心點)形成圓柱形的爭拉狀態。這時人體腰背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就會產生長度改變,我們雙臂環抱的間架就會更加圓整,撐抱的前后用力要點在于肘橫撐、臂前抱、體后靠。
雙肘橫撐定位后,小臂向前抱與身體向后靠,正好形成前后的矛盾用力,因為前后的抱靠用力,我們橫撐的肘關節角度就要發生一定的變化,成為大于90度的鈍角三角形。人是柔性體只能產生張力,張力的表現形式是爭力的具體化,渾圓樁的模式形成,從直觀的六點定位支撐開始逐步往圓滑狀態過渡,故薌齋先生言:'渾圓空洞亦都由細微之棱角漸漸體會'.由上述得知',所謂的整體勁力就是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合理運動而產生的量的變化。
第四步:整體六面渾圓力的求取。
精神意感是形成自然未能發動的必要條件。古譜中'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
軍'即是此意。當我們操習樁法之際,間架結構的配備標準是我們用大腦反饋肢
體的結果,如果沒有經過有意識的主動印證,我們就無法判別我們所維持的樁架是否趨于合理。由此可知,意感是人體運動細致入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努力追求拳法精髓的動力下,必須去正確、合理、深人地調動神經系統,以獲得人與自然和協統一的本能狀態。利用更為真實、強烈的意感訓練,刺激和啟動人體中那些懶惰和被動的肌體細胞,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起全部的人體功能,使人們追求的整體勁力和整體爆發成為現實。
當我們初步印證了站樁所具備的相對結構均整之后,就會發現拳學進步緩慢,開始停滯不前,無論怎樣用功練習都覺得收效甚微,這是因為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運動量在達到一種相對飽和狀態后,如果人體的大腦神經不去進一步刺激這些肌體繼續運動,當然不會繼續進步。因此,當間架結構處在一種尚有棱角的階段,就必須利用大腦的深度去圓融肌體的做功。
所謂的圓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整體渾圓。由此可見,我們通過站樁中關節間隙的增大;來促進小臂與大臂的的肌肉拉伸,大臂與胸肌背肌的肌肉拉伸,背肌與腰肌和臀肌的肌肉放長,以及與大腿小腿、與膝關節等矛盾的連接放長。這樣,人體的肌肉系統就形成了根本性的整體連接運動。這時,我們再通過意識的導引去體會這種連接下的肌體感受,并利用這種感受去對照前人留下來的正確經驗,檢驗是否符合標準,也就是說用更細微的大腦思維去檢驗身體結構發生的微妙變化,從而每一點的感受都從大腦反射出來,再反射回去,這時我們站樁才會產生更加微妙的變化。所以意感的訓練與肢體運動是相反的、平均的。
這三項矛盾爭力的建立就是把我們的間架變成一個膨脹的圓球狀態,因為球的狀態會產生彈性力,所以當學者基本具備了這個狀態之后,我們就讓同伴去拍對方的間架,看看會不會產生彈性,如果沒有,就證明哪一部位的要領不對,應及時糾正,并重點練習。繼而應讓伙伴加大力量去拍、推雙肘,如果自己在對方力量下彈起又恢復原來的姿勢后,證明間架是正確的,這時就讓伙伴給記時間,檢查督促自己維持正確間架的標準時間。
由于站樁對人體肌肉、骨骼、內臟呼吸的刺激很大,體能會很快地消耗下降,這時伙伴就要隨時告誡自己哪一部位變形,并及時地進行糾正,然后讓伙伴再用力拍自己間架,看看散沒散,如果沒散就證明自己還有能力堅持下去;如果一拍即散,則證明體能已達到極限,就應緩緩把手放下進行適當的休息,等過十分鐘之后,感覺體能又恢復過來,再站樁尋求精確度,讓伙伴看樁檢查。如此反復練習,才會形成正確掌握站樁的良好習慣。否則雖然站了一小時,但只有三分鐘是標準的,也只能證明你只練了三分鐘而己。因為錯誤的間架根本產生不了渾元力,長時間的習練錯誤的樁法,還會產生錯誤的間架定型,這是習內家拳最大的障礙。
《中國原傳實戰武學》樁功的精髓。初入拳學之門,切忌死練蠻練,功夫是長期訓練的結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習站樁,首先是掌握正確的姿勢,然后再尋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們想盡快她掌握站樁并提高功力,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法則。人的體質不同對站樁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標準操練40分鐘樁法,任何人在人門之期均無法接受,有的自責,有的懷疑。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標準樁法40分鐘劃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鐘標準樁,然后休息一會再站5分鐘標準樁,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鐘,待站5分鐘標準樁身體能夠適應之后,我們把時間標準加到每十分鐘一次,中間休息一會再站,連續4次,共計40分鐘。
這樣就證明我們有了進步,之后由20分鐘一次站兩次合40分鐘,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鐘,保持間架不失為標準,這種方法的訓練要比一味苦練強得多。因為體能是逐漸增強的,況且站樁還有意感的訓練,如果間架標準,精神、意感與間架統一一處,在這期間,不但不會感覺時間長,而且有舒適得力之感,能體會出自身內部的細微變化。如果間架己丟,證明精神已散,意感全無,身體的機能己經處在無絮狀態,若堅持下去只能加強機能的無序混亂,這是有違生理的!轉了當代武林對樁功的誤傳。闡述了真正《中國原傳實戰武學》樁功的精髓。
初入拳學之門,切忌死練蠻練,功夫是長期訓練的結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習站樁,首先是掌握正確的姿勢,然后再尋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們想盡快她掌握站樁并提高功力,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法則。人的體質不同對站樁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標準操練40分鐘樁法,任何人在人門之期均無法接受,有的自責,有的懷疑。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標準樁法40分鐘劃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鐘標準樁,然后休息一會再站5分鐘標準樁,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鐘,待站5分鐘標準樁身體能夠適應之后,我們把時間標準加到每十分鐘一次,中間休息一會再站,連續4次,共計40分鐘。
這樣就證明我們有了進步,之后由20分鐘一次站兩次合40分鐘,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鐘,保持間架不失為標準,這種方法的訓練要比一味苦練強得多。因為體能是逐漸增強的,況且站樁還有意感的訓練,如果間架標準,精神、意感與間架統一一處,在這期間,不但不會感覺時間長,而且有舒適得力之感,能體會出自身內部的細微變化。如果間架己丟,證明精神已散,意感全無,身體的機能己經處在無絮狀態,若堅持下去只能加強機能的無序混亂,這是有違生理的!(本文完)
真正的武學,不可能普羅大眾,一直以來都是陽春白雪,是極少數人玩的東西。傳武,需要真正的傳承才行。已經開始招募,五月份開課,里面有很多各拳種優秀的功法,包括樁功、試力、內功、肩胯訓練、技擊、養生等,愿自己在武學路上少走彎路的朋友,請關注,可以加羅山主微信:18513683927進行交流。
附:
來源:傳統武學
請欣賞短視頻
投稿郵箱348132359@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