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C戰斗機模型。
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模型。
機器狗。
小朋友體驗空氣炮。
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模型。
200余場配套活動將為市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蓉城科學嘉年華”
5月23日,2025年四川省科技活動周暨蓉城科學之夜啟動儀式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正式啟幕。
隨著2025年省、市科技活動周正式啟幕,成都自然博物館、四川科技館、大熊貓基地、超算中心、浩海立方海洋館等成都地標性建筑也同步亮起科技主題燈光,讓蓉城科學之夜更加美麗炫酷。
據介紹,科技活動周期間,除了以成都自然博物館為主會場外,還設置了5個特色分會場,遍布城市東南西北,科普活動覆蓋科學、自然、應急、交通、醫療等多元領域,200余場配套活動將為市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蓉城科學嘉年華”。
在本次科技活動周主會場,殲-10C戰斗機模型、華龍一號核電站模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模型等集體亮相,與“飛行汽車”、量子芯片等前沿科技交相輝映。
此次,主會場還特別設置向“新”力量展區、AI上“新”未來展區、“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互動展示、“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精神展、“科普之光”優秀科普作品及文創產品展、“發現科學之美”展覽六大展示區,讓大小朋友不僅“漲知識”,也“開眼界”。
“快看!殲-10C戰斗機!”在活動主會場,一架銀灰色的1∶1全尺寸殲-10C戰斗機模型一亮相,立即引發觀展市民的驚嘆。從事IT行業的市民王先生難掩激動,“最近殲-10C很‘出圈’,尤其是看到了它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我感到非常自豪,今天近距離看模型才感受到這種震撼。”他邊說邊用雙臂比畫著機身曲線,“之前只能在手機上通過視頻看,沒想到今天在科技活動周現場就能感受它的魅力。”
在展會現場,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模型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成都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技術質量部部長張云介紹:“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很多支持氫能源發展的政策,我們這次參展,就是希望向市民朋友科普氫能發電。”
“我最喜歡滅火機器人、飛行機器人,還有那個超酷的戰斗大飛機!”一名4歲的小朋友站在展臺前,興奮地指著各種展品說道。家住展會附近的王女士帶著兒子前來參觀,小朋友對現場展示的各類科技產品充滿了好奇。“今天幼兒園一放學,孩子連書包都沒來得及放,就迫不及待地來看展覽了。”王女士說。
直擊現場
10個科研團隊
分享創新故事
昨天,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活動現場熱情涌動,科技“星”光璀璨。藍色“星光毯”上,閃耀的“明星”是向“新”而行的科研工作者們。來自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10個科研團隊亮相,分享勇攀科技高峰背后的創新故事。
在科技活動周現場,西南交通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物理系副主任、聚變科學研究所裝置運行辦公室主任沈軍峰向觀眾生動講解著準環對稱仿星器:“仿星器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就像《流浪地球》里的行星發動機,實際上就是一種核聚變裝置。”
沈軍峰詳細介紹道:“目前,四川省有兩大聚變科學研究裝置,一個是‘中國環流三號’新一代人造太陽,另一個就是我們新建的準環對稱仿星器。”他特別強調,“這個概念很好,但加工制造技術非常困難。目前全球只有德國、美國和我們中國具備生產三維非平面模塊化線圈的技術。”
“在我們熟悉的鋰電池里,有一個十分關鍵的部件——隔膜,它既要隔絕正負極防止短路,又要讓鋰離子自由通過。隔膜一旦發生破損,就會引發電池燃燒事故。”據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桐介紹,這張關鍵的隔膜長期被國外壟斷,其團隊從2008年開始,歷經15年的產學研技術攻關,自主設計了全套隔膜加工新技術,成功實現隔膜國產化。
這項突破不僅解決了“卡脖子”問題,更提升了中國鋰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吳桐表示,“目前,我國隔膜全球市場占比已超過83%,從最大的進口國變為最大的出口國,推動了我國鋰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憑借此項技術,該項目的研發團隊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