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莫力達瓦。莫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國雄雞版圖的脊梁處,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莫旗)如同一顆鑲嵌在呼倫貝爾草原與大興安嶺褶皺間的明珠,映照著過往,也凝視著當下。
當第一縷晨曦刺破大興安嶺的霧靄,手持柞木球桿的達斡爾人已在冰雪上劃出銀色的弧線,牛毛纏就的球體撞擊聲如遠古的鼓點,奏響了一曲跨越千年的文明交響。
曲棍球,這個被達斡爾人稱作“貝闊”的運動,早已超越了競技的范疇,成了文化遺產和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
莫旗這座世界名城,因曲棍球而興,因曲棍球而名。
擊鞠為史 貝闊當行
要想讀懂貝闊,首先要搞清達斡爾人的來歷和這片土地蘊藏的厚重。
利用DNA技術的相關實驗表明,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系,這也為貝闊的傳承找到了歷史注解。
由孟志東主編的《中國達斡爾族通史》中明確提出,達斡爾族的貝闊起源于契丹擊鞠。
翻閱《遼史》等文獻發現,遼代從民間到朝廷,盛行徒步和乘馬打球運動,這項運動被稱為擊鞠。
《遼史·本紀》多有記載:應歷三年(953年)三月庚寅,穆宗“如應州擊鞠”;統和四年(986年)十月甲子,圣宗“與大臣分朋擊鞠”。
從擊鞠到貝闊,叫法不同,但是刻在基因里的過往是一脈相承的。
據《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志》(1998年)記載,貝闊是達斡爾人傳承已久的一項運動,曾被列為達斡爾族各莫昆(氏族)組織應盡的職能之一。
可以想象,每年春秋兩季,繁花朵朵,曠野如原,一場場酣暢淋漓的較量正在上演:來自不同莫昆的青年人影閃動,柞木球棍翻飛旋舞,杏根木球化作幻影,奮力拼搶中練就了堅強勇敢、不屈不撓、崇尚合作的民族性格。
古今傳承 因球而興
正是在莫旗,中國曲棍球完成了從民間運動到現代專業競技運動的代際傳承。
時間還得退回到1957年,在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周年大會上,達斡爾族貝闊好手組隊奔赴呼和浩特,進行了精彩的表演,一時間好評如潮。
就是這場民間性質的演出,為曲棍球運動躋身中華體壇埋下了伏筆。
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填補競技體育空白,當時的國家體委派專家組到全國各地考察曲棍球運動開展情況。經見識過貝闊演練的自治區有關部門人員推薦,專家組來到莫旗,驚喜地發現達斡爾族傳統運動貝闊,無論是比賽器材還是競賽規則,竟和現代曲棍球運動頗為相似。
一項沉淀了上千年的運動,注定會一鳴驚人。
1976年,中國第一支專業曲棍球隊在莫旗誕生。
這群喝著諾敏河水長大的達斡爾青年,憑借刻入骨髓的競技本能,在1982年第一屆亞洲杯曲棍球賽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第一次回蕩在曲棍球賽場。有隊員曾回憶:“印度隊員盯著我們的柞木球桿發愣,他們不知道,這些木頭里藏著一千年的戰術。”
多年的積淀和貢獻,莫旗被冠以中國“曲棍球之鄉”,傳統貝闊也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啟超說過一段話:“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
在莫旗,這種對于曲棍球的傳承精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駕車沿著蜿蜒的山路駛入阿爾拉鎮,大興安嶺南麓特有的柞樹,在雪地中站得筆直;標有“中國曲棍球源鄉”的雕塑上,由曲棍球元素構成的“人”字形造型分外引人注目。
一切都在昭示:眼前的這個鄉鎮,與曲棍球有著深厚的淵源。
走進位于阿爾拉鎮馬當淺村的阿爾拉中心校,眼見之處,曲棍球元素盡顯。最為令人稱奇的是,作為一個生源不足百人的鄉鎮級學校,卻建有一處有兩個教室大小的以曲棍球為主題的陳列室。站在陳列墻前,校長鄂立君如數家珍般地講述著這里與曲棍球的過往:早在1972年就成立了業余曲棍球隊,1974年正式組建學校曲棍球隊;出戰2008年奧運會的7名莫旗籍運動員中有兩名就出自阿爾拉,學校被列入“國家奧林匹克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基地”……
如果說阿爾拉中心校是莫旗曲棍球運動傳承中的一個縮影,那年逾八旬的哈森就是一面旗幟。
曲棍球的諸多個第一,都與哈森有關——我國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隊和第一支女子曲棍球隊重要參與人、中國第一位曲棍球女教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代表性傳承人……
一個個腳印,一個個身影,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一段又一段的成就和輝煌,無不彰顯著莫旗人刻在骨子里的對曲棍球文化賡續的自覺。
同頻共振 世界名城
走進莫旗旗政府所在地尼爾基鎮,隨處可見帶有曲棍球元素的設施和建筑——公園、花壇、路燈、樓房景觀燈、城市雕塑、文創產品……
毫不夸張地說,在莫旗,每一個空間都與曲棍球有關,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團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曲棍球文化的理解。
現在的莫旗,沒有一個孩子沒接觸過曲棍球。
目前,莫旗40所中小學校全部開設了曲棍球課程,其中39所學校組建了校級曲棍球隊,還成立了全旗級別的U10、U12、U15曲棍球半專業精英班。
“我們從幼兒園到高中,建立了一整套培養培訓體系,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從小感受曲棍球運動的文化底蘊,也使得優秀隊員有機會直接接受專業隊選拔。”莫旗教育局(體育局)局長劉金柱說。
“遠古走來的達斡爾族人,自古就愛打曲棍球,打柔軟的毛球老少皆宜,打燃燒的火球點亮夜空,打堅硬的木球在原野翻滾,打現代曲棍球在綠茵場爭雄……”
當烏春說唱《贊曲棍》的曲調又響起時,莫旗烏蘭牧騎隊長劉俊濤一臉自豪:“《贊曲棍》是在第十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上拿過獎的。”
當地人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稱莫旗有兩朵花,一朵是曲棍球,一朵是烏蘭牧騎,這兩朵花,經常會擦出“火花”——近幾年,莫旗烏蘭牧騎已經創作演出了《貝闊塔克》《曲棍球的故鄉》等10多部與曲棍球有關的文藝精品。
以球賦能,以賽促旅,這是歷史賦予莫旗的城市秉性。
據介紹,莫旗現有曲棍球標準11人制比賽場地6處、曲棍球訓練基地2塊、訓練場地12處、標準11人制室內場地1處。
以此為依托,莫旗多次承辦各級各類曲棍球賽事,如全國中學生曲棍球錦標賽、全國青少年U系列曲棍球錦標賽、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曲棍球錦標賽……
“全力打造曲棍球訓練和賽事品牌,這些賽事不僅能提高當地曲棍球運動的水平,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觀眾和當地的曲棍球愛好者,進一步擴大了曲棍球文化的影響力。”莫旗文旅局副局長宋文文說。
一切的努力,好像就在等待一件事情的落地。
對于莫旗,2024年是個收獲頗豐的年份。
這一年,2024年男子曲棍球亞洲冠軍杯賽在莫旗舉辦。比賽期間,國際曲聯主席馬戴亞布一行通過實地走訪后,深有感觸:“我非常高興來到莫力達瓦,莫力達瓦是曲棍球真正的家。”
莫旗在曲棍球發展史上曾創造出“一個自治旗、半支國家隊”的輝煌,而9月13日,是另一個輝煌的紀念日。
這一天,國際曲聯主席馬戴亞布為莫旗頒發“曲棍球名城”牌匾,并簽發“曲棍球源鄉”紀念冊。
從莫旗到中國,從中國到世界,莫旗人只用了不到50年。
一球跨千年,文明越山河。與世界開始“對話”的莫旗,正在以全新的氣質與世界進行著新的“對話”。(記者 王宗 通訊員 郭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