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欣
凌晨五點的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峽內,勁風卷著砂石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響。“蜘蛛人”楊天杰用安全繩將自己綁在錨碇旁,在百米高空像一只懸停的雨燕。腳下是翻涌的黃河碧浪,頭頂是尚未消散的星斗,他借著安全帽上的頭燈,一寸寸檢查著積石峽黃河特大橋265米主拱的最后一組吊索。
積石峽黃河特大橋建設現場。人民網 馬可欣攝
積石峽黃河特大橋坐落于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橋梁分幅設置,左幅全長492.72米,右幅全長464.72米,主橋為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凈跨265米。橋梁建成后,將成為青藏地區最大跨徑的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作為大河家(甘青界)至清水段公路工程的全線控制性工程,積石峽黃河特大橋工程建設難度超乎想象。
積石峽黃河特大橋建設環境險峻。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施工只能進行水上作業,沒有辦法修建車行便道,施工所需的材料、機械設備等都靠船舶運輸,大型機械無法到場,施工現場邊坡陡峭,隧道拱座上方邊坡為近90°的直坡,邊坡清危、纜索吊錨碇施工等均依靠人工。”積石峽黃河特大橋項目經理聶建告訴來訪者,極為復雜的地質條件極大地增加了大橋的建設難度。
深入一線可以看到,施工現場兩岸山體陡峭。從遠處望去,懸崖峭壁猶如巨大的屏障,矗立在黃河兩岸,作業場地極為狹窄。
施工現場兩岸山體陡峭。人民網 馬可欣攝
“施工過程充滿挑戰,但我們沒有退縮。目前國內鋼管混凝土拱橋常用的工藝為‘纜索吊裝,斜拉扣掛’,積石峽黃河特大橋建設現場因為山體過于陡峭,無法采用此工藝,同時為了減少對保護區內地形的破壞,最大程度保護周邊環境,打造環保工程,我們采用無塔架結構的纜索吊裝系統。”聶建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指向遠處的山崖,“纜索吊的錨錠位于兩岸山坡上,山高路陡,大型機械沒辦法開上去,我們的施工平臺都是工人自己鑿出來的,所有施工材料也都是工人一袋袋扛上去的。”
人工開挖出來的施工平臺。人民網 馬可欣攝
為了能讓材料及時運輸到位,工人老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簡單洗漱后就匆匆趕往碼頭。他熟練地解開船舶的纜繩,發動引擎,駕駛著裝滿物資的船只駛向施工區域。“我們每天有6艘船同時運輸,一天要運10趟,一趟運200噸物資。”黃河水不斷拍打著船身,船只在波濤中起伏搖晃,老王雙手緊握船舵說道。
港池材料裝船。受訪者供圖
“工人的安全才是施工現場最硬的‘鋼筋’。我們在每艘船上都安裝了定位系統,每一位船員的救生衣上也有定位芯片,氣象服務平臺會預報天氣狀況,測風儀也能夠測量出當前環境中的風速和風向適不適合開船。”聶建表示,目前橋梁主拱已經順利合龍,接下來將進行拱上立柱、蓋梁、橋面系的建設工作,預計明年5月完工。
在橋梁的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施工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及廢水等,都通過船舶運輸方式運出保護區依規處置。“不能因為工程建設而破壞生態平衡,我們的項目在施工的同時,時刻關注著周邊環境的變化,采取各種措施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大河家(甘青界)至清水段公路工程項目辦副主任郭華軍表示,為了提升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水平,項目辦委托專業的環境保護管理單位參與本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通過常態化的“體檢”和“問診”,及時提出預警和針對性措施,避免環境事故的發生。
船舶正在進行運輸工作。人民網 馬可欣攝
大河家(甘青界)至清水段公路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中國道G310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海省規劃“三縱四橫十聯”高速公路網的重要聯絡線,也是已建成的川大高速與大循高速之間唯一的高等級聯絡線。公路全長29.443千米,采用一級公路標準進行建設,項目于2022年8月15日開工,預計2026年12月完工。作為青甘兩省之間的又一條省際快速通道,大河家(甘青界)至清水段公路的建設對于加快青海東部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纜索吊安裝工人正在進行高空作業。人民網 馬可欣攝
“公路建成后,咱們循化縣的老百姓開車到甘肅省蘭州市,路程縮短了整整一個小時。”郭華軍笑著說。
暮色降臨,積石峽黃河特大橋的拱肋上跳動著上百個光點,工人們頭戴安全帽,在鋼架間忙碌,建設的號子與黃河浪濤交織。
“等橋通了,要帶家人來看看。”楊天杰把僵硬的雙手揣進兜里,安全繩在他腰間勒出的淤青還未消退。此刻,黃河兩岸的村落亮起點點燈火,仿佛在為即將貫通的“鋼鐵長龍”點燃賀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