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街頭最不缺的就是穿花裙子的緬甸姑娘。
你猜怎么著?
她們里頭十個有八個都是來找中國老公的!
就前兩天我在寨子里碰見個叫鐘素的緬甸媳婦,她蹲在玉米地里干活的樣子跟本地農婦沒兩樣。
這姑娘連自己哪年嫁過來的都記不清,就記得跟著中國老公鄧威稀里糊涂過了四五年。
你別說,還真有混得好的。
有個叫劉從英的緬甸妹子,2016年過來當翻譯,現在都當上公司主管了,還在中國買房生娃。
這姐妹用六年時間完成了從打工妹到老板娘的三級跳,現在成了緬甸老家姑娘們嘴里的"別人家的媳婦"。
可這樣開掛的能有幾個?
大多數緬甸新娘都跟鐘素似的,躲在寨子里當黑戶。
要說這事兒可真夠魔幻的。
中緬邊境線兩千多公里,光云南就有瑞麗、西雙版納這些地方跟緬甸臉貼臉。
你瞅瞅瑞麗市三面被緬甸圍著,街上緬甸人比游客還多。
國家統計局說2020年常住的緬甸人有35萬,可實際數字怕是要翻倍——畢竟好多人都貓在村里沒戶口。
這些姑娘為啥鐵了心要嫁過來?
我跟你說,緬甸現在亂得跟一鍋粥似的。
糧食種不出來,工廠開不起來,大街上連個路燈都保不齊啥時候就停電。
反觀咱們這邊,就算最窮的山村,起碼能吃上飽飯不是?
更扎心的是緬甸女人地位低,在廟里和尚都比她們金貴。
嫁到中國好歹能挺直腰板做人,這買賣擱誰不干?
有個叫桑眉的緬甸新娘跟我掏心窩子:"在老家要嫁人得給男方倒貼彩禮,來中國還能收彩禮,傻子才不跑!
"這話聽得人心里發酸。
可現實是殘酷的,像鐘素這樣的黑戶新娘,連結婚證都領不了,生個孩子上戶口都得求爺爺告奶奶。
派出所戶籍科的張大姐說,現在天天要給中緬混血娃辦落戶,表格都能堆成山。
要說這事兒也不是現在才有的。
打清朝那會兒邊境上就流行跨國婚嫁,那時候管這叫"走夷方"。
現在雖然政策緊了,可架不住邊境線長啊。
你瞅瑞麗姐告口岸,每天烏泱泱過境的人群里,指不定就藏著幾個來找婆家的緬甸姑娘。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沒名沒分的婚姻能長久嗎?
我見過最慘的緬甸新娘,被家暴了都不敢報警——怕被遣返。
政府現在也頭疼,管嚴了吧拆散人家家庭,不管吧又亂套。
倒是邊境學校想了個招,專門給混血孩子開雙語班,也算是給這些跨國婚姻兜個底。
看著寨子里那些光腳追雞跑的混血娃娃,我突然想:這些喝著瀾滄江水長大的孩子,將來該算哪國人?
他們媽是緬甸黑戶,爹是中國農民,這身份尷尬癥怕是得伴隨一輩子。
更魔幻的是,現在連緬甸男人都開始往中國跑,聽說邊境上已經出現"倒插門"的緬甸女婿了!
說到底,這場持續了上百年的跨國婚嫁大戲,背后是兩國發展差距的真實寫照。
當邊境線這邊的廣場舞大媽跳得正歡時,線那邊的緬甸姑娘可能正為明天的口糧發愁。
只是不知道這樣的"虹吸效應",到底還要持續多少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