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男籃這幾年怎么了,主場球迷看著場上跑動的球員名字一個個都不太熟,外地援兵越來越多,山東本地人卻沒幾位撐門面,這事最近在社交平臺掀起了不小的爭議,很多老球迷都在感慨:當年山東籃球人才濟濟,如今怎么成了“雜牌軍,這鍋到底該誰背,邱彪還是鞏曉彬,還是整個山東籃球的大環境問題
有人噴邱彪,說他來了之后帶著一幫自己人,把山東本土球員都給清理了,球隊失了山東味,甚至有球迷調侃,山東男籃以后是不是要改名叫“全國聯隊,但真要說鍋全甩給邱彪,好像也不太公平,邱彪確實帶走了賈誠、焦海龍、張輝這幾位本地球員,理由也擺在那兒——能力不夠,打不了硬仗,特別是賈誠,頂著頂薪卻成不了定海神針,這頂薪不騰出來,陶漢林的工資都沒著落,現實就是這么殘酷,教練要成績,留誰走誰,有時候真不是一拍腦門的事
但回頭看看山東籃球的大環境,這事也不能光怪教練,山東一直是籃球人才大省,出過多少名將,遠的不說,現在CBA一線隊里,遼寧有王嵐嵚,山西有葛昭寶,深圳有賀希寧,南京同曦有郭昊文,北京首鋼有俞長棟,個個都是山東漢子,結果全成了外地球隊的核心,說句扎心的話,山東自己隊里倒是沒幾個能挑大梁的本地人,這畫風你說巧不巧,問題來了,山東到底是留不住人,還是養不出人
再聊聊山東女籃,這兩年也差不多,后衛線青黃不接,結果最好的國字號后衛王思雨、李緣都賣去了四川和內蒙古,難道山東真就這么缺錢,這里頭有沒有管理層短視或者操作問題,不得不讓人打個問號,山東籃球這幾年仿佛陷入了“好苗子留不住,現有人才難堪大用的死循環,球迷看著心里難受,年輕球員走了,老將熬著,球隊戰績自然也是上不去,輿論場里一邊倒地喊“換帥換管理,但真要拆開來看,誰都不容易
其實山東本地球員外流早就不是新聞,問題是這些年有沒有認真去反思,為什么山東籃球留不住核心人才,鞏曉彬作為籃協主席,肯定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一方面本地教練和球員資源外流,另一方面俱樂部運營壓力又大,誰都不想背鍋,可現實往往更無奈,球員個人發展、待遇、競技環境,每一項都能左右他們的去留,俱樂部沒法給出更好的平臺和報酬,人家自然就走了,山東籃球就像個“人才中轉站,苦出力,結果成全了別人
回到邱彪和山東男籃,輿論場上有一派說法是“只要成績好,哪里人都無所謂,但站在本地球迷視角,主隊沒了山東味,歸屬感自然也就淡了,山東球迷是出了名的鐵桿,但看著自家球隊成了“拼盤,心里多多少少有點不是滋味,尤其是那些從小看著本地球員長大的老粉,誰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在主場打出名堂
但現實往往就是這么骨感,CBA現在競爭太激烈,沒人能靠情懷吃飯,成績、投入、球員流動,哪一樣都能讓球隊瞬間變臉,山東男籃想要重現本地球員挑大梁的輝煌,光靠喊口號沒用,管理層得真刀真槍地投入,青訓體系、待遇激勵、文化歸屬感,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再多的好苗子也會被別的隊挖走,成了別家主力
其實這幾年各地籃球隊都在搶人,青訓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山東要想扭轉局面,除了盯緊成績,還得在留人上下功夫,不能再只想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是要真心培養和信任自家球員,給他們機會成長,否則再大的籃球省份,也會被現實打臉,人才再多也成不了自己的人
山東男籃和女籃的人才外流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既有歷史包袱,也有現實壓力,邱彪、鞏曉彬、俱樂部、籃協,每個人都有責任,但也都被現實所困,球迷的失落不是沒有道理,但噴歸噴,山東籃球想要回到巔峰,還是得靠系統性改革和持續投入,別再讓“山東出球星,球星不為山東打球成為常態,否則再多的情懷也會被現實消耗殆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