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也門戰場再次傳來震撼性爆炸聲響,只不過這一次,未見空襲痕跡,卻見火光沖天。5月22日,當地時間夜幕降臨不久,薩那東北部上空爆出劇烈火光。爆炸持續近兩小時之久,宛如地獄開口。根據沙特阿拉伯衛星電視臺與Al-Hadath電視臺援引消息人士的報道,這一場震驚外界的連環爆炸并非空襲所致,而是出現在胡塞武裝位于地下的彈藥庫內,引發了內部連鎖反應。
結果造成19人當場死亡,超過40人受傷,周邊民居、商店、倉儲設施被震塌,彈片四散,薩那北郊一夜之間變成焦土。
該爆炸發生的時機極不尋常。當前正值胡塞武裝在紅海襲擾行動放緩之際,外部壓力空前增大。聯合國正斡旋沙特與胡塞新一輪“停火協定”;美國與英國此前接連出動F-18與戰斧巡航導彈打擊也門境內“關鍵目標”;以色列則持續在國際輿論中影射“伊朗支持的恐怖分子”構成地區不穩定源頭。
而此次爆炸非但未見外部空襲跡象,反而更像一次“內爆”事故,這不禁引發多方猜測:到底是胡塞自家武器管理失控?還是某種敵對勢力通過滲透、破壞實施了“定點引爆”?
讓人不得不聯想到就在上月,美國中情局局長伯恩斯曾在巴林秘密會晤沙特情報高層,隨后五角大樓通過Al-Udeid空軍基地加強對也門地面活動的遙感監控;而以色列方面更是在多個安全論壇上多次放話,將考慮“必要時展開針對胡塞的自主防衛行動”。這些背景疊加,使得這次爆炸的“非空襲”標簽顯得格外突兀,哪怕是“未現炸彈”,也不代表“無人操控”。
從戰略角度看,胡塞武裝近年來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也門內部武裝”,而是徹底淪為伊朗地區代理人戰爭體系的一環。他們不僅掌握了精確制導火箭、無人機蜂群戰術,甚至被曝具備有限的反艦導彈技術。在這種背景下,其武器庫與彈藥運輸系統的穩定性、隱秘性、安全性都成為各方重點監視與打擊目標。而今,一處地下武器庫“炸給自己看”的事故,極可能意味著其軍事體系出現裂縫,甚至遭遇內鬼、技術系統癱瘓、后勤物資遭入侵植入等問題。
與此同時,也不排除內部武裝間權力斗爭的導火索可能。胡塞高層近年來雖表面團結,但隨著“戰功分配不均”“資源分裂”與“親伊朗/反伊朗”路線爭議不斷,內訌已經不止一次。部分沙特媒體評論稱,該地下庫區原由“獨立供應線派系”控制,事發前夕曾有人員更替與指揮權轉移現象,且未向中央通報裝備搬運計劃。如此混亂的組織狀態,若非重大疏忽,就極可能是一次被策動或借機清洗的“內部技術事故”。
此次爆炸地點靠近人口稠密的城市區外圍,而非深山、軍事禁區。這意味著胡塞武裝在長期戰爭與封鎖狀態下,將大量戰略物資直接儲存在民用區域之下,以規避空襲,同時將平民作為“人盾”,顯然已是常態。這種做法一旦失控,所引發的人道災難不輸戰時轟炸。
國際社會的回應尚在發酵。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稱“正密切關注薩那爆炸事件”,呼吁各方避免造成平民傷亡,但言辭明顯回避“責任判定”;而伊朗則暫未表態,有分析認為其正觀察外界反應,避免直接卷入“胡塞內部失控”的指控泥潭。
反觀華盛頓方面,盡管五角大樓暫未正面回應是否知曉該武器庫位置,但國防部發言人于23日凌晨在簡報中提到“對也門境內潛在高風險設施維持實時監控”,并稱“地區威脅網絡中的非國家行為體正面臨其自身后果”。這段措辭被普遍視為對胡塞乃至其幕后支持者釋放的“冷處理威脅”,即:即使不是我們炸的,你們也別指望全身而退。
此次爆炸進一步表明胡塞武裝的極限正被逐步逼近,其內部體系、物資儲備、組織效率都在外部壓迫與內部分裂中出現裂縫。無論是自爆、他爆、還是陰謀之爆,這一事件都標志著胡塞“火力敘事”的穩定性開始崩塌,而這恰恰為沙特、以色列乃至美國下一階段行動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間。
這場爆炸也再次暴露了一個現實:在中東,當“戰爭代理人”開始失控,往往不是和平來臨的信號,而是新一輪戰略洗牌的前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