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么不讓俄羅斯倒下?
自一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外交戰略始終圍繞一個核心目標。
通過制衡和操控,維持其全球霸權地位,其中“以俄制歐”的策略貫穿了美國百年的歷史。
從扶持蘇聯對抗英法到冷戰結束之后默許俄羅斯繼承蘇聯的遺產,再到如今俄烏沖突當中美國微妙的立場。
美國是將俄羅斯視為牽制歐洲的重要棋子,這種養寇自重的博弈邏輯,究竟如何塑造了國際格局?
今天我們就從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視角解剖一下這個戰略的本質。
第一、一戰到二戰,美國借刀殺人的早期事件。
1917年俄國革命之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陷入了內憂外患。
協約國聯合干涉俄國內戰的時候,美國雖然參與其中卻只象征性的派出了4000人,遠低于俄羅斯的7萬兵力。
在1921年的蘇俄大饑荒時期,美國主動提供80萬噸糧食與藥品,救助了上千萬的俄國人。
這位唯而不見的態度在爭奪道義的同時,實際上是為了保留一個足以牽制歐洲的力量。
當時的美國尚未完全取代英國的霸權,但是它已經意識到,如果俄羅斯徹底崩潰,英法將獨霸歐亞大陸阻礙美國的崛起。
正如學者所言,扶持一個與歐洲格格不入的俄羅斯,對美國只有好處沒有 壞處。
這種思維在二戰期間達到了頂峰,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輸送了價值113億美元,相當于今天1500億美元的軍事物資,包括14000架飛機和7000輛坦克,直接助力蘇聯成為超級大國。
邱吉爾曾經哀嘆,戰爭最好的結局,是德國進入墳墓,蘇聯奄奄一息。
但是美國的選擇恰恰相反,壯大蘇聯迫使歐洲抱緊美國的大腿。
第二、冷戰與蘇聯的解體,平衡術的巔峰之作。
二戰以后,美蘇爭霸看似劍拔弩張,實則暗含默契,美國需要蘇聯作為共同威脅,將西歐牢牢綁在北約的戰車上。
正如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所言,美國通過制造恐懼讓盟友甘愿接受領導。
而當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美國并未對俄羅斯趕盡殺絕,然而默許俄羅斯繼承核武庫與聯合國的席位。
這是為什么呢?
一個半虛弱的俄羅斯,既能夠持續的威懾歐洲又不足以威懾美國的霸權。
這時期歐洲試圖通過歐盟和歐元挑戰美元體系,法國和德國甚至籌劃建立獨立于北約的歐洲軍隊。
美國的應對之策,正是保留俄羅斯的危險性。
當北約東擴至俄羅斯邊境,俄烏沖突變成必然,正如今年俄烏談判中,美國被曝對俄讓步賓該考慮撤離東歐的駐軍。
此舉立刻引發了歐洲的恐慌,反而強化了歐洲對美國的依賴。
第三、俄烏沖突美國立岸平衡的現代演繹。
當前俄烏戰爭的本質是美國戰略的2.0版本。
一方面美國通過軍援削弱俄羅斯,另一方面又通過放風談判暗示可能放棄支持,迫使歐洲加大投入。
這個策略與上個世紀80年代打壓日本如出一轍,利用代理人戰爭削弱對手,同時遏制盟友的獨立性。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俄羅斯的持續存在,阻斷了俄歐合作的可能性。
如果歐洲與俄羅斯實現能源技術互補,其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美元的霸權將會被瓦解,因此美國必須確保歐俄關系處于緊張可控的狀態。
正如北溪管道被炸之后,歐洲工業被迫轉向美國,歐洲的能源被迫轉向美國,而俄羅斯則被推向了東方。
第四、歷史的循環,為何美國永遠不讓俄羅斯倒下。
從沙俄到隨按,再到近日的俄羅斯,美國對俄羅斯的政策,始終遵循三大鐵律。
第一個鐵律那就是威懾可控化,俄羅斯必須足夠強以威懾歐洲,但不足以挑戰美國。
第二鐵律就是矛盾焦點化,通過 北約東擴等操作將歐俄矛盾固化為地緣死結。
第三個鐵律就是利益最大化,利用危機收割資本回流。
比如說2022年的俄烏沖突導致歐洲萬億資本逃向了美國。
如果俄羅斯徹底崩潰,歐洲將失去安全依賴,加速推進戰略自主化,中俄也可能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盟,動搖美國的印太戰略。
因此美國仍然需要一個失血過多當尚未斷氣的俄羅斯,也不要和平卻獨立的歐洲。
回望百年的歷史,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從未偏離“離岸平衡”的本質。
制造矛盾,轉嫁風險,坐收漁利。
這種策略短期內鞏固了美國的霸權,但是卻埋下了長期的隱患。
當中國等強力新興力量崛起的時候,美國已經無力在歐亞兩端維持平衡。
或許正如俄烏沖突所預示的,玩弄養寇自重的戲碼終將被反噬,因為歷史從來不是真正的循環,而是在螺旋中尋找新的破局者。
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話結束整篇文章吧。
用不了多久世界將陷入中國的恐懼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