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96期〡 2025/05/24
在西安市長安區興隆街辦北張村,68歲的馬松勝守著一簾一紙,把52年的光陰浸在楮皮與溪水的絮語里。
他常說自己是“笨人”,初中畢業便跟著父親學造紙,從17歲到68歲,雙手在石灰水里泡出老繭,在紙墻上貼出裂痕,卻把一門西漢傳來的手藝,熬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01?
家藝耀奧運
1971年,馬松勝的父親用“家有萬貫,不抵薄藝在身”勸他學藝時,或許想不到這門“薄藝”會讓兒子在37年后走進北京奧運會。
2008年,他在陜西“祥云小屋”展示古法造紙,卻因客流太大常被限制操作,前門進后門出的觀展動線里,人們難有駐足的耐心。
只有一些記者和領導來訪時,他才能撈起紙簾,讓雪白的紙漿在簾上勻開。那一個月,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他的紙簾上。
比起奧運會的高光,更多時候是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度過。早年村里給西安造用紙、做房契地契,他每天撈兩千張紙,中午放學的孩子都要幫著揭紙。
老伴抱怨爭吵,兒子兒媳跟著干了七八年又轉行,他卻像楮樹皮經了九蒸九曬,韌勁愈發強了。
2025年,當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時,他說:“這是農村人熬出來的”,語氣里沒有驚喜,只有對這52年光陰的輕描淡寫。
02?
楮紙循時節
馬松勝的造紙坊里,時間按工序流轉。春天砍楮樹扒皮,夏天在河水里泡瓤,秋天踏碓搗漿,冬天在土墻上貼紙。
這門傳承兩千年的手藝,每一步都跟著節氣走。蒸皮要等伏天的烈日,化瓤得用活水的溪流,連貼紙的墻面都分“夏五冬二”——夏天一天能貼五墻,冬天兩天曬一墻。
最考人的是抄紙。紙簾在木槽里“人借水勢,水借人力”,手腕輕抖三分,紙漿便勻成薄如蟬翼的一張。外行看是手藝,內行知道是“吸力”的學問。
壓紙用千斤頂,分張靠草木灰,機械再發達,也做不出這種“能保存300年”的皮紙。他說過去科舉考試、文人書畫都用這種紙,如今封酒壇、做古籍修復,仍是機器紙比不了的。機器紙見風就脆,楮皮紙卻越放越堅韌。
工序有十二道,最難的是分張。濕紙疊成摞,全靠手勁和經驗分開,稍不留神就粘連破損。
馬松勝的手在石灰水里泡了五十年,摸紙如摸字,指尖一捻便知好壞。他說:“這手藝不是聰明就能學會,得像楮樹皮在溪水里泡透,在石碓里砸爛,慢慢熬出內里的筋骨。”
03?
紙簾傳薪火
如今的造紙坊,紙槽邊多了研學的孩子。馬松勝給每個娃發紙簾,看他們歪歪扭扭撈出人生第一張紙,曬干了帶回家。大學生來做畢業設計,他教他們在紙里嵌槐花、柳葉,做成燈罩、相框,雖然銷量一般,卻覺得讓更多人摸過紙簾,手藝就斷不了。
兒子跟他干了七年,最終還是轉行。馬松勝不怨,說現在年輕人沒人愿干這出力活。但他仍在琢磨,給中科大的研究部寄紙樣,在永興坊擺展臺,把造紙工序拍成視頻。去年做的“雙葉花”文創燈,王秋慧老師題了字,他擺在顯眼處,像對待新出的好紙。
采訪結束時,他指著墻上未干的紙說:“手工紙好就好在‘笨’,笨辦法做,笨功夫熬?!?陽光穿過窗欞,照見紙面上細密的纖維,那是兩千年前的智慧,也是一個68歲手藝人的歲月印記。他知道,只要楮樹還在村口抽枝,溪水還在渠里流淌,這簾紙就會一直撈下去,哪怕慢一點,笨一點,卻實實在在地,連著過去與未來。
馬松勝的故事里沒有傳奇,只有一簾一紙的堅守。當非遺的光環褪去,剩下的是每天與紙漿對話的日常,是和老伴拌嘴的煙火氣,是看孩子撈出歪紙時的笑。這或許就是手藝人最好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