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即將來臨之際,周浦鎮“小上海步行街”今天迎來第67屆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會。只見展臺上展示著剛包好的三角粽、桑蠶粽、扎粽、小腳粽、迷你粽等品種,熱鬧非凡的粽子大比拼吸引到眾多市民游客駐足,還紛紛動手跟著學了起來。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我國端午節列入非遺名錄。為傳承2500多的端午文化,周浦鎮堅持年年舉辦端午民俗活動。那時,周浦企業文化促進會成立了上海第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老媽媽包粽子表演隊。這支包粽子隊曾應邀來到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第一食品店,表演包周浦鄉土粽的技藝,那天還誕生了由劉翠仙包的上海第一只大粽——重達3000多克的周浦籮蒲粽。后來,該隊的沈菊仙還應邀到上海電視臺表演了包周浦雙蠶粽的技藝。
周浦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小上海步行街作為周浦鎮的標志性區域,承載著濃厚的商業氛圍與文化底蘊。本次活動旨在以端午節為契機,在傳承與弘揚周浦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營造優質消費環境,聚集人氣,激發消費活力,促進經濟發展。
活動現場,兩邊的展臺上擺滿粽葉、艾草、菖蒲,還有五顏六色的香囊,一隊著一身土布服裝的老媽媽腰鼓隊飛舞著各自鼓錐上的紅綢帶,敲起“咚咚,咚咚咚”的腰鼓,激越響亮的鼓聲頓時回蕩在這條街的上空。
只見一撥又一撥游客紛紛來到包粽攤前,長桌上擺放著一疊疊青綠綠的剛從清清小河邊采摘來的蘆葉。十多位鄉村老媽媽著一色青藍色的土布服飾,腰系自制的香袋,在攤位前包著各式鄉土粽。
周浦晨星社區服務中心公開招募了20個對周浦傳統文化技藝充滿好奇向往的家庭,開展題為“周浦樂游、學韻四方”的游學文化之旅。端午節民俗活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游學點。父母帶領孩子共同走進步行街,一起體驗周浦端午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刻,孩子們看到奶奶們一、二分鐘就能包出一個個漂亮的三角粽,都露出驚奇的目光,紛紛動手向奶奶們學包粽子,這也成了這屆展會的一大亮點-------端午文化需要新一代的傳承。孩子們雖然一開始包得不成樣子,但老媽媽耐心地手把手教,一次不行,第二第三次再來,反反復復。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好幾個孩子包出了有點象樣的三角粽,他們和父母一起舉著自己包的粽子,喜笑顏開,體驗到了包粽子的樂趣。
沈寅芳、沈桂芳、朱惠君等10多位老媽媽都有50多年的包粽經驗,包三角粽的技藝堪稱一流。朱鳳英、朱平云等包的周浦小腳粽小巧別致,仿佛成了一件件難得的藝術品。前來助興的周浦土布腰鼓隊也是上海唯一的一支有土布秀特色的隊伍,成立已有近20個年頭。隊長周佩琪帶領隊友們精心操練,演技堪稱一流。每次為端午節等節日表演都受到熱烈而經久不息的掌聲。
來自沈西村的施華鑫是一個長期活躍在鄉村的編織能手。20年前,他就開始在端午節用嫩綠的蘆葦葉編織螞蚱,練就了一手好本領。這次他還用蘆葉編織了不少新品。那跳動的螞蚱、飛翔的青蜓、游動的青蛇、翩翩起舞的蝴蝶、含笑盛開的玫瑰花,令人眼前一亮。朱鳳英、張堅、顧利華、徐玉妹等扎著土布頭巾,身穿土布對襟衫,舉著剛采摘來的艾草、菖蒲和剛包好的粽子、和著優美的樂曲,有模有樣地走起了臺步,仿佛走在鄉間翠綠的田野中,唱著一曲端午民俗風之歌。來自周浦鎮明天華城社區的夫妻藝人余波、張光田,一個正在剪紙,一個正在畫糖畫。一幅幅精美的剪紙、糖畫作品活龍活現,贏得游客的一片贊揚聲。
穿一身土布服飾的張堅和顧利華在牌樓邊手工搓著稻草繩,又吸引了20個家庭的孩子們的眼球,他們紛紛走上前向二位大媽學搓稻草繩。有的孩子一時搓不好稻草繩,爸爸媽媽一起上去幫忙,共同分享搓稻草繩的歡快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