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上?
因為這么一句話,多少小孩子本該無憂無慮的玩耍時,卻在幼兒園里學起了知識,就連家長也成了幼兒學習中的一環。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樣雖然有助于孩子的學習,但同樣也扼殺了孩子的童年,讓他們失去了快樂,面對這一現象,國家終于出手了,并于6月1日正式實施。
幼兒園新規實施
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就跟緊箍咒似的,套在了每個爹媽頭上。眼瞅著別人家的娃,三歲唐詩宋詞信手拈來,四歲加減乘除不在話下,五歲英語對話賊溜。
圖片來自于網絡
再回頭看看自家那個傻小子(傻閨女),除了玩泥巴就是傻樂呵,你說當爹媽的能不急嗎?心里那小火苗,“噌”就上來了,生怕一步慢,步步慢。
家長心里長草,市場自然就磨刀霍霍,幼兒園為了多招幾個娃,也得變著法兒迎合,你想讓孩子多學點“硬核”的?沒問題!拼音識字、算術邏輯,甚至奧數啟蒙,保準安排得明明白白。
圖片來自于網絡
結果好端端的幼兒園,愣是辦成了小學的“預科班”,孩子們呢?屁股還沒坐熱乎呢,就得提前體驗小學生的“魔鬼日程”。
戶外瘋跑的時間少了,游戲探索的機會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板一眼的課堂和沒完沒了的練習冊。
圖片來自于網絡
孩子能寫會算,好像真在起跑線上搶了個好位置,可這真是對孩子好?這與其說是教育的進步,不如說是一場集體焦慮下的大型“教育軍備競賽”。
我們得拎得清,幼兒園“小學化”可不是提前認倆字、會道題那么簡單,它就像把小樹苗硬往大樹的模子里套,從里到外都透著一股子“擰巴”。
圖片來自于網絡
三到六歲的孩子,那可是渾身長滿了好奇心的小雷達,對世界充滿了探索的渴望,他們是通過摸爬滾打、在游戲里頭打滾來認識世界的,這是天性,也是大腦發育的規律。
你非得讓他們像個小大人似地端坐聽講,這不是跟孩子的天性對著干嗎?短期看,孩子好像是多認識了幾個字,多會了幾道題,家長心里美滋滋。
圖片來自于網絡
可這種“成績”,往往是鏡花水月,好看不中用,不少過來人都說,這種搶跑的優勢,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基本就磨平了,甚至有些孩子因為早期被過度“喂養”,學習的胃口早就敗壞了,后勁兒反而不足。
更關鍵的是,這種“拔苗助長”的隱形代價很大,首先把學習的火苗給掐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驅動他們學習的天然燃料。
圖片來自于網絡
當學習變成了枯燥的任務,變成了不得不完成的指標,那點寶貴的火苗,說滅就滅,以后你再想點燃,可就費勁了。
其次給思維套上了緊箍咒,過早、過多的知識灌輸,尤其是那種只認標準答案的教學,特別容易讓孩子的思維變得僵化,想象力的小翅膀還沒撲騰幾下,就被折斷了。
圖片來自于網絡
長時間的靜態學習,對培養專注力也沒啥好處,搞不好還會讓孩子一上課就如坐針氈,再者耽誤了更要緊的“內功”修煉。
幼兒園階段,其實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動手能力、情緒管理、良好生活習慣這些“軟實力”的黃金期。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些東西,比多認識幾個字、多算幾道題重要得多,光顧著搶跑學知識,這些核心能力的培養窗口期一旦錯過,就很難彌補了。
而且身體發育都可能受影響,小孩子骨骼肌肉都在蹭蹭長,長時間坐著不動,對身體哪兒能好?他們需要的是上躥下跳,是戶外的大量活動,這才是他們這個年齡該有的樣子。
圖片來自于網絡
所以國家這次出手叫停,真不是拍腦袋的決定,這不僅是把童年還給孩子那么簡單,更是要把跑偏的教育方向盤給掰回來,讓教育回歸它本來的樣子,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和規律。
國家這一腳剎車,可不只是心疼孩子
教育部這回是下了決心,要給“小學化”踩死剎車,這背后可不單單是讓孩子們多玩會兒那么簡單。
圖片來自于網絡
一個國家的未來在哪兒?不就在這些孩子身上嗎?如果孩子們從小就被框在標準答案里,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熱情,那創新從哪兒來?社會的活力又從哪兒來?
更深一層說,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灌滿一桶水,還是點燃一把火?顯然是后者,幼兒園階段,正是點燃孩子對世界好奇、對學習熱愛這把火的關鍵時期。
圖片來自于網絡
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只追求知識的“量”,而忽略了學習能力的“質”,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嗎?
國家這一招,也是在提醒所有的教育者和家長:教育得有長遠眼光,不能只盯著眼前的分數,更要關注孩子未來幾十年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圖片來自于網絡
比如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學習習慣、與人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遠比提前會寫幾個字、會算幾道題來得重要和深遠。
所以這一腳剎車,踩得及時,踩得有遠見,它是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更符合天性的成長環境,也是為了給我國未來的創新和發展,儲備真正的后備力量。
娃不“卷”了,爹媽的心往哪兒擱?
圖片來自于網絡
政策是好的,道理咱也懂,可真輪到自家娃身上,爹媽們心里那份七上八下,也是實實在在的,幼兒園不教了,萬一娃上了小學跟不上趟兒,那可咋整?
但焦慮歸焦慮,咱不能讓焦慮牽著鼻子走,與其天天琢磨著怎么給娃偷偷“加餐”,不如先給自己緊繃的神經松松綁。
圖片來自于網絡
有句話糙理不糙:“與其卷娃,不如卷自己。”這不是說讓咱去學奧數、考證書,而是說,咱自己得先從那種“別人家孩子”的魔咒里跳出來,穩住心態,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你從容淡定了,家里頭的氣氛才能輕松積極,孩子才能在更健康的環境里成長,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幼兒園不教那些小學的知識了,是不是意味著孩子就“荒廢”了?當然不是!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反倒是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關注那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東西——那些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底層能力”。這就像蓋房子,地基打得牢不牢,決定了樓能蓋多高。
說白了,教育不是短跑沖刺,是長途跋涉,一時的領先,真不代表就能笑到最后,把心放寬點,眼光放長遠點,焦慮自然就少一點。
參考信息
2024-11-14 18:54 光明網 光明網評論員:加碼幼兒園“去小學化”,把童年還給孩子
2024-11-11 19:26 上觀新聞 不允許幼兒園“小學化”!《學前教育法》明年6月1日起施行,回應了哪些難點
筑牢學前教育法治根基
光明網2025-05-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