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1.如何理解學前教育應當堅持最有利于學前兒童的原則?
A
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處于早期階段,發展迅速且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支持和保護,也容易受環境影響。因此,學前教育必須從兒童成長需求出發,竭盡全力為兒童全面、和諧發展創設適宜環境和條件。但在現實中,成人常因觀念問題,忽視兒童權益,導致兒童身心發展受到影響,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唯有全社會形成共識,始終把兒童發展放在首位,才能讓每個孩子真正享有幸福童年,為終身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Q
2.為什么在學前教育中要聽取兒童的意見?
A
《學前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學前教育應當“尊重學前兒童人格尊嚴,傾聽、了解學前兒童的意見”。學前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表達自我的強烈需要。當成人重視兒童的想法,給予兒童充分表達的機會,并根據情況給予積極反饋,尤其是在涉及兒童的生活、健康、教育等基本利益領域,才是真正落實對學前兒童人格和權利的尊重。
傾聽也是理解兒童的重要途徑。當我們平等對待、積極傾聽兒童時,他們更加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展現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成人越是用心傾聽兒童,越能夠發現兒童的獨特之處和潛在能力,也能夠用更科學的方式支持他們成長。
Q
3.為什么幼兒園不能對適齡兒童入園組織任何形式的考試或者測試?
A
學前兒童主要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方式認識世界。組織入園考試或測試,不符合學前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可能會讓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考試還可能引發家長“搶跑”焦慮,進而對孩子進行重復、機械訓練。這樣的做法,既破壞孩子對學習的天然興趣和熱愛,使他們過早地承受壓力,也背離了學前教育正確方向,影響孩子長遠發展。
此外,依法平等接受學前教育,是每個學前兒童的基本權利。學前兒童個體間差異較大,考試或測試可能會將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如殘疾兒童、發育遲緩兒童等,排除在幼兒園之外,剝奪了這些孩子平等接受學前教育權利。
Q
4.家長應如何引導學前兒童合理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
A
當下,不少家長將電子產品當成“帶娃神器”,導致很多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不僅對孩子視力發育、骨骼生長傷害極大,更容易導致孩子注意力碎片化,語言發展遲滯,出現易怒、焦慮等情緒。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明危害”。家長要明白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高頻閃爍的畫面使孩子大腦長期處于“被動刺激”狀態,導致主動專注力下降。內容的單向輸出,減少了孩子語言互動的機會。過度刺激帶來的愉悅,可能降低孩子對現實活動的興趣。即便是學習類軟件,畫面、內容設計得再好,也不能代替真實生活中的游戲和學習。
二要“親自然”。家長要以身作則,放下電子產品,多帶孩子到戶外感受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進行真實交往,投入真實生活,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三要“重約定”。不得不使用電子產品時,要給予陪伴和指導,杜絕一切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內容,和孩子約定使用頻率和時間,并嚴格遵守。如睡覺前、吃飯時、走路時不看電子產品;連續使用不要太久,每天累計不超過1小時;使用后要讓眼睛休息放松等等。
Q
5.如何保障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
A
殘疾兒童同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殘疾兒童接受適宜的學前教育,既有利于個體發展,又能為家庭減輕負擔,國家應采取措施保障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支持能夠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招收殘疾兒童的幼兒園,應配備必要的康復設施、設備和專業康復人員,或者與有條件的機構合作,根據殘疾兒童實際情況開展保育教育。如果對殘疾兒童是否適合隨班就讀發生爭議,可以由教育、衛生部門等單位聯合評估后妥善解決。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有條件的兒童福利機構、殘疾兒童康復機構普遍增設學前部或附設幼兒園,鼓勵設置專門招收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幼兒園(班),盡早為殘疾兒童提供適宜的保育、教育、康復、干預服務。
此外,各級政府還應統籌實施多種形式的學前特殊教育,如對殘疾兒童家長提供學前教育指導與支持、營造對殘疾兒童友好的社區大環境等,讓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Q
6.如何理解幼兒園應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A
幼兒身心稚嫩,離不開成人的保護、照料和教育。保育與教育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求,為未來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的保育措施,例如均衡營養的膳食、充足規律的睡眠、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以及必要的疾病預防和健康監測,能夠保障幼兒生命安全和正常的生長發育。同時,豐富多元且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教育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有效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在幼兒園,保育與教育往往是在同一過程中實現的,體現為“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其中,“保中有教”強調幼兒園保育工作中應當包含教育性因素。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引導幼兒根據需要自主飲水、如廁、增減衣物等,在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同時,也提升了幼兒的自理能力。“教中有保”強調幼兒園教育工作中應當滲透保育內容。例如,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支持和引導幼兒自主選取、收納和整理玩具、圖書等,在幫助幼兒獲得分類、合作等多種學習經驗的同時,也幫助幼兒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勞動習慣。只有保育與教育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求,為未來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Q
7.幼兒園應如何加強安全管理?
A
幼兒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幼兒園要將保護幼兒安全放在首位。為進一步加強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幼兒園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著力提升全體教職工和幼兒安全意識和能力。可通過定期開展全員安全培訓和應急演練、圍繞幼兒園安全問題研討交流等,使“安全”成為全體教職工心中的頭等大事,確保“安全警鐘長鳴”。切實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幫助幼兒學習判斷環境、設施設備和玩具材料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增強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并落實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責任制度。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建設,幼兒園門口設置隔離欄、隔離墩或升降柱等硬質防沖撞設施,做好專職保安員配備、一鍵式緊急報警、視頻監控裝置配備和封閉化管理,加強城鎮地區常態化護學崗建設。定期對園內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查與維護。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事故風險分擔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投保校方責任保險。
Q
8.幼兒園為什么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A
首先,游戲是幼兒的天性,這種天性中蘊含著生長的需要。例如,幼兒喜歡奔跑、跨跳障礙物、投擲小物體等,這些行為實際上是他們發展動作、平衡感和肢體協調性的需要。為幼兒提供合適的空間、時間和玩具材料,他們將在游戲中獲得心理和情感的滿足。
其次,游戲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幼兒處于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黃金發展期,游戲以其獨特情境性、直觀性和操作性,與幼兒思維特點完美契合,是最適合他們的、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再次,游戲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素質基礎。幼兒在游戲中能夠自主選擇、嘗試、探索,從而激發內在學習動力,這種內在動力是可持續學習的重要源泉,它使幼兒愿意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同時,幼兒在游戲中通過觀察、操作、實踐,能夠逐漸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此外,在游戲中,學前兒童需要面對各種挑戰,學會堅持、合作與創新,注意、記憶、思維等認知能力在游戲中能獲得有效鍛煉,為他們的后繼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
Q
9.如何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
A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幼兒成長的重要轉折點。幼兒園和小學要堅持雙向銜接的理念,有目的、有計劃地做好科學銜接工作。
對于幼兒園來說,應做好入學準備教育。幼兒園要尊重幼兒成長規律,將入學準備融入保教全過程,推動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從小班開始,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的各項能力;到大班,更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交往、自我調控、規則意識、專注堅持等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堅決杜絕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準備,甚至是用小學知識技能的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替代全面準備的錯誤做法。
對于小學來說,應做好入學適應教育。小學要堅持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將一年級上學期設為入學適應期,通過溫馨的班級環境、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合理的作息安排,強化以兒童為主體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
小學和幼兒園要主動合作,加強教師在兒童發展、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共同搭建銜接階梯。
Q
10.為什么強調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A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
一是損害幼兒身心健康。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或提前教授給幼兒小學階段的課程,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并且超出其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難以形成有意義的學習,甚至引發厭學傾向。
二是禁錮幼兒思維發展。“小學化”的教育活動,主要是讓幼兒以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方式來掌握知識和技能,會扼殺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不利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使他們缺乏積極主動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不利于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在“小學化”的教育活動中,幼兒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形成注意力不集中、不愛思考等習慣。“超前學習”的幼兒進入小學后,可能會因為學習任務簡單而不專注、不投入,久而久之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影響后繼學習與發展。
來源:教育部官網
編輯:譚欣華
初審:羅國釗
終審:蘇家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