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國那邊的情況變得有點復雜啊!在尹錫悅被罷免總統職務后,韓國馬上就要在6月3日選新總統了。
但選舉期間發生的事情著實讓人擔憂,5月22日港媒報道,在韓國的中國公民和華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歧視浪潮。從親美政客的煽動性言論,到社交媒體上的仇恨評論,甚至街頭公開騷擾,這些歧視行為簡直無處不在。有示威者甚至公然舉著韓國和美國國旗,高喊"滾回中國"這樣的種族歧視口號。
政治操弄與民粹主義
"中國間諜滲透韓國!"、"中國黑客干預韓國選舉!"——這些看似驚悚的標題,最近頻繁出現在韓國主流媒體和政治人物的演講中。但真相究竟如何?
實際上,這是韓國極右翼政客系統性煽動反華情緒的典型手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尹錫悅政府在遭遇戒嚴危機后的反應。
當時尹錫悅政府因戒嚴計劃曝光而陷入政治危機,隨后突然宣布"已逮捕99名中國間諜",但至今未能提供任何確鑿證據。這種在政治困境時轉移公眾注意力的做法,已成為韓國某些政客的慣用伎倆。
為什么反華情緒能在韓國社會如此輕易地被煽動起來?背后是深刻的經濟焦慮。首爾的房價收入比高達18.5倍,意味著普通韓國人需要不吃不喝工作近19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
同時,韓國青年失業率突破10%,許多年輕人感到前途渺茫。在這種情況下,政客們需要一個替罪羊來轉移民眾的不滿情緒,而中國成了最理想的目標。
有些指控甚至荒誕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例如,有韓國政客聲稱韓國選舉系統的密碼是"12345",這恰好與中國的便民熱線號碼相同,因此斷定中國在干預選舉。
這種毫無邏輯的指控之荒謬,連美國這個韓國的鐵桿盟友都罕見地出面辟謠,表示"沒有發現任何中國干預韓國選舉的證據"。
當人們陷入焦慮和不安全感時,往往更容易接受那些符合自己已有偏見的信息,而不去核實其真實性。在韓國,這種情緒被政客們精心利用,轉化為選票和政治資本。
經濟依賴與文化沖突
韓國與中國的關系展現出一種奇特的矛盾:一方面,韓國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另一方面,韓國社會卻表現出強烈的排華情緒。
2024年的數據顯示,中韓貿易額達到了驚人的3280億美元,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然而,就在排華示威者沖擊韓國華人社區的同時,韓國對華出口卻暴跌了31.8%。這不禁讓人疑惑:韓國真的能承受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后果嗎?
文化領域的沖突尤為明顯。韓國社會長期以來強調"單一民族"的身份認同,這與在韓約50萬華人的文化表達產生了摩擦。甚至連春節期間中國人使用的拱手禮,都被一些韓國媒體曲解為"不尊重韓國禮儀"。
更戲劇性的是,當一位中國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展示漢服時,立即遭到了韓國網民的猛烈攻擊,指責中國"文化盜竊"。與此同時,韓國學者徐坰德卻積極在網絡上炒作輿論,刻意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這種對比令人深思。
世代間的態度差異也非常明顯。數據顯示,20-39歲的韓國年輕人中,高達81%對中國持負面看法。
這一代人成長于韓國經濟相對繁榮但就業壓力增大的時期,他們誤解中國崛起威脅到了自己的就業機會。相比之下,經歷過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中老年人,更加重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對華態度也更為積極。
身處漩渦中的普通人
"今天別說中文,穿得像韓國人一點。"這是在韓華人通過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相互提醒的常見信息。在首爾中餐館工作的王師傅(化名)告訴記者:"現在上班都感到焦慮,害怕被認出是中國人而遭到騷擾。"
在韓華人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街頭的言語騷擾,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制度性保護的缺失。韓國至今沒有一部正式的《反歧視法》,這意味著針對少數族群的歧視行為往往缺乏法律制裁途徑。
更令人擔憂的是警方的選擇性執法。多名華人反映,當他們報警稱遭到排華示威者騷擾時,警方往往姍姍來遲或敷衍了事;而當華人群體試圖組織和平集會表達訴求時,卻面臨嚴格的審查和限制。
簽證政策的收緊也使華人的居留狀況更加困難。2023年底以來,韓國移民局對華人申請的各類簽證審批變得更加嚴格,拒簽率明顯上升。一些已在韓國生活多年的華人甚至面臨非自愿離境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也開始采取措施。一方面通過自貿協定談判等經濟杠桿施壓韓國政府改善對華人的保護。
另一方面加強領事保護,為在韓華人提供更多領事服務和法律支持。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尤其是在韓國國內尹錫悅支持者持續的挑釁性行為面前。
語言障礙也是華人群體維權的一大困難。許多在韓華人的韓語水平有限,難以準確理解和運用韓國的法律制度為自己辯護。盡管有一些華人志愿者組織嘗試提供翻譯和法律咨詢服務,但面對系統性的歧視,這些零散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韓國民眾都支持反華情緒。一些韓國公民組織和知識分子已經開始發聲,呼吁理性看待中韓關系,反對將正常的國際關系政治化。然而,在當前緊張的選舉氛圍中,這些理性的聲音往往被淹沒在民粹主義的喧囂之中。
結語
對于韓國社會來說,以仇外情緒為基礎的選舉策略能帶來短期政治收益,但長期看來,卻可能損害國家的經濟利益、國際形象和地區穩定。
對于在韓華人來說,當前的處境無疑充滿挑戰。保持理性、加強自我保護、尋求法律援助,同時積極促進中韓民間友好交流,或許是當前最務實的應對策略。
在即將到來的6月3日韓國總統選舉中,反華情緒能否繼續被用作政治工具,以及選舉結果將如何影響中韓關系的未來走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