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詩瑜)5月22日,“戴一天輻射劑量相當于拍117次胸片”登上熱搜,把“保健石”再次帶入大眾視野。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多地海關截獲“保健石”“能量石”“能量塔”等物品,經檢測發現存在嚴重輻射超標。
據海關發布消息,2023年10月大連海關截獲的“保健石”輻射量達105微西弗每小時,超出現場本底值1050倍(本底值是指自然環境中本來就存在輻射的周圍劑量當量率),輻射量超標原因是該“保健石”含有放射性核素釷-232;2023年7月,沈陽桃仙機場海關在監管進境航班時,發現旅客攜帶的15條“保健石”項鏈核輻射超標,輻射量超現場本底值468倍,經放射性核素分析,該保健石中含鋇-133、釷-232兩種放射性核素;今年年初,昆明海關截獲的“能量塔”也有嚴重的輻射劑量率超標,核素分析證實了其含有放射性核素釷-232、鋇-133。上述“能量石”中檢測出的放射性物質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入1類致癌物清單。
2025年1月,云南昆明長水機場海關查獲放射性超標“能量塔”。昆明海關圖
“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任何不必要的輻射照射都應避免。輻射是雙刃劍,合理利用輻射,(如醫療中的放射診斷和治療等)能使人類獲益。如果錯誤使用(如佩戴輻射超標的“能量石”),輻射就成了致傷因子了,不僅無法實現“保健”的效果,還會損害我們的健康。”5月23日,南方醫科大學放射醫學系主任周美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某些“能量石”的功效無法進行科學驗證;而來路不明的“保健石”,除了釷-232、鋇-133,還可能含有鐳-226等核素。有些核素衰變時會放出放射性氣體,不僅會導致佩戴部位直接照射,還可能會因吸入放射性氣體而引起內照射損傷。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多名網友分享稱,家中老人從不明渠道購買“保健石”后不僅用于佩戴,部分還用于泡水、泡茶。一名網友稱,其母親不僅將“能量石”作為手鏈佩戴,喝水時還會放一顆到水中用于凈化水垢。
不明來源的能量石長期飲用可能會有什么風險?周美娟解釋,如果這些石頭中含有毒有害物質,在燒水的過程中,這些物質將會溶解在水中,飲用后會在人體內蓄積,長此以往,則可能引起相應組織器官的中毒癥狀。
江蘇省揚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趙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事實上,中醫的非藥物療法中可能用到石頭作為外治療法,但這些石頭首先是經過中醫師辨證評估的。其次,要講究鑒別不同體質,不存在適合所有體質的保健方法,切忌購買一些“保健石”隨意泡茶、泡水服用。
周美娟提醒,在不明確石頭成分的情況下,盡量不要佩戴,至少不能貼身佩戴,也不能放置在臥室;如果在佩戴來路不明的石頭后,出現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如心慌、胃脹、手腳發麻等表現,可前往專業的機構如輻射監測站監測,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