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發端于2015年的軍改結束后,全軍的軍事院校數量縮減為44所,具體分別是軍委直屬院校2所(即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陸軍院校12所、海軍院校8所、空軍院校10所、火箭軍院校3所、原戰略支援部隊院校2所(即信息工程大學、航天工程大學,不過戰略支援部隊在2024年4月被撤銷了部隊番號、予以重新改編調整),以及武警部隊院校7所。
而在上述這些軍校當中,有的是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招生的,比如國防科技大學、陸軍工程大學、陸軍防化學院、海軍軍醫大學、空軍預警學院、火箭軍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大學、武警警官學院等軍隊學歷教育院校;還有的則是面向軍隊內部官兵培訓就讀、不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的,最典型的便是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武警部隊所屬的軍兵種指揮學院以及國防大學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伴隨著戰略支援部隊番號的撤銷,以及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的建立,我軍的軍事院校系統曾有過微調,但軍校總數仍舊是44所、規模并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信息工程大學、航天工程大學進行了轉隸而已。
不過,就在剛過去不久的5月15日,我國國防部對外介紹:為了適應軍兵種結構布局調整和軍事人才培養需要,經軍委研究決定,新組建“陸軍兵種大學、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三所軍隊高等教育院校,且均面向社會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
其中,陸軍兵種大學以原陸軍裝甲兵學院、原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兩所副軍級軍校(均隸屬陸軍序列)為基礎組建的,校本部位于安徽合肥;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則是以原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原陸軍工程大學通信士官學校為基礎調整組建,校本部位于湖北武漢;還有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是以原陸軍勤務學院、原陸軍軍事交通學院本部及所屬汽車士官學校為基礎重新組建的,校本部位于重慶。
另據詳細資料顯示:陸軍兵種大學作為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的“集大成者、繼承者”,天然的具備強大優勢和發展基礎,目前是全軍唯一一所面向“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培養主戰兵種人才的大學,既培養“陸戰之王”和“火力之王”、又培養“防空衛士”。陸軍兵種大學橫跨5省6市,校本部坐落于安徽合肥。
而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作為信息支援部隊下轄的唯一一所直屬大學,主要擔負著為軍隊網絡信息體系建設培養培訓新質人才的重要職責,并直接服務于信息支援部隊這支新質力量的發展建設。目前,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被外界稱為是“我軍信息網絡、通信工程、數據智能、軟件系統等網信軍官的培養搖籃”,開設有“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數據鏈工程、電磁頻譜工程、信息安全、智能視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指揮信息系統工程、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10個本科專業。
最后是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該校本部駐地位于重慶,另有相應的辦學實體或校區則分別部署在天津、重慶和安徽蚌埠。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也是聯勤保障部隊下轄的唯一一所軍校,其建校辦學方針是“立足聯勤保障、面向全軍”,同時是我軍后勤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戰略戰役支援保障的重要支撐,全力為全軍后勤領域通用專業培養指揮管理、工程技術人才。
綜上所述,經過此番的重大調整,我軍的軍事院校系統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著重新增了獨立兵種部隊院校這一構成,主要力量分別是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軍事航天部隊航天工程大學、網絡空間部隊信息工程大學;二是軍校數量進一步縮減,由原先的44所調整收縮至43所;三是軍校的力量構成更加全面更加合理,進一步適應了部隊現代化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和未來戰爭的斗爭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