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湖南剛解放不久,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看著村口祠堂木欄上貼的報紙,只覺得報紙上的照片有些熟悉,喃喃自語:”他好像我死去20多年的兒子。“
這位老人的兒子是誰?報紙上的司令員真的是他兒子嗎?
1949年秋天,湖南長沙縣東鄉有個小山村,名叫蘿卜沖。這地兒偏僻,平日里安靜得很,村民們日復一日地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那天,村支書從鎮上回來,手里緊緊攥著幾份報紙,臉上帶著股子興奮勁兒。一進村,他就直奔祠堂。到了祠堂門口,他小心翼翼地把報紙展開,像捧著啥寶貝似的,用米湯把報紙端端正正地貼在了祠堂門前的木墻上。
村里人平日里沒啥娛樂,一聽說祠堂貼了新東西,都圍了過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其實村里大多數人都不識字,可這并不妨礙他們看熱鬧。有人伸長了脖子,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報紙,嘴里嘟囔著:“瞧瞧這上面寫的啥呀?”旁邊的人搭話:“我聽說共產黨打到蘭州了!”又有人附和:“可不嘛,解放軍比國軍厲害得多嘞,聽說國軍見了解放軍就跑,跟兔子似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得熱火朝天,祠堂前熱鬧得像趕集似的。
許子貴原本沒打算來湊這個熱鬧。他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平日里除了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家里待著,很少參與村里這些閑事。那天黃昏,他干完活回家,路過祠堂。不經意間,他的目光掃到了木墻上的報紙。就在那一瞬間,他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仿佛被什么定住了一樣。
黑白色的報紙上,一張照片格外醒目。照片里,一個身穿軍裝的高個男子站在高臺上,他身姿挺拔,臉色剛毅,正揮著手向一群人致意。許子貴的嘴微微張開,輕輕喃喃道:“這不是……五伢子?”他的聲音細得幾乎聽不見,像是怕驚擾了什么。
他的手指不受控制地顫抖起來,緩緩地撫上報紙。那粗糙的紙張,此刻卻像有魔力一般,緊緊地吸引著他。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時隔二十多年,他竟然在報紙上看到了兒子的臉。這二十多年里,他不知道多少次在夢里見到兒子,可每次醒來,身邊都是空蕩蕩的。
那天晚上,許子貴一夜未睡。他坐在床邊,手里緊緊攥著那張從祠堂揭下來的報紙。他的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報紙上的照片,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仿佛這樣就能把兒子的模樣深深地刻在心里。照片上兒子的臉,和記憶中那個小小的、總是跟在他身后喊“爹”的五伢子漸漸重合。
第二天天剛亮,許子貴就起了床。他找來一塊破布,把干糧仔細地包好,又揣上水壺,拿了一根拐杖。他披上那件褪了色的舊棉襖,然后往省城長沙出發了。
從村里到長沙,路可不近,要走整整兩天。許子貴一路上走得小心翼翼。第一天晚上,天已經黑透了,他還沒找到可以借宿的地方。四周黑漆漆的,偶爾傳來幾聲貓頭鷹的叫聲,怪嚇人的。他四處張望,終于在路邊發現了一座破廟。
破廟的門半掩著,里面的神像也破破爛爛的,像是很久沒人打理了。許子貴顧不上這些,他走進廟里,找了個角落,蜷縮著身子坐了下來。夜里冷得厲害,他凍得直打哆嗦,雙手緊緊地抱著胳膊。可那張報紙就貼在他胸口,貼著心臟的位置,仿佛能給他帶來一絲溫暖。他每隔一段時間就伸手摸一摸,像是怕它突然沒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透,許子貴就又出發了。他的腳已經腫得老高,每走一步都鉆心地疼。布鞋上沾滿了泥巴,沉甸甸的,像是綁了兩塊大石頭。他走一會兒,就要停下來歇一歇,喘口氣。一路上,他喝的水也早在半路就喝干了,嗓子干得冒煙,可他沒停。他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到長沙,一定要找到兒子。
到了長沙,這城市對他來說就像個迷宮。街道又寬又長,人來人往,車水馬龍。他東瞅瞅西看看,眼睛都看花了,還是找不到軍管會的地址。他逢人就問,可長沙話他聽不太懂,別人說的話他也說得結結巴巴。有時候,人家給他指了路,他還是找不著。
他就像一只無頭蒼蠅,在長沙城里亂轉。太陽火辣辣地照著,他的額頭布滿了汗珠,后背的棉襖也被汗水濕透了。他的腿越來越沉,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拖著千斤重的石頭。可他沒有放棄,一家一家地問,一條街一條街地找。
終于,在問了無數個人之后,他摸到了軍管會的地址。
長沙城的軍管會設在一座老式的紅磚建筑里。這建筑有些年頭了,紅磚的墻面在歲月的打磨下,顏色變得深沉而古樸,墻角處還隱隱能看到青苔的痕跡。門口的警衛戰士穿著筆挺的軍裝,腰帶系得緊緊的,槍背得挺直。他們的目光如炬,警惕地掃視著周圍的一切。
許子貴就站在軍管會的門口。他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破棉襖,袖口都磨破了。褲腳卷得高高的,沾滿了泥巴,一雙布鞋也破了好幾個洞,腳趾頭都露了出來。他手里緊緊攥著那張從報紙上剪下來的照片,照片的邊角都被他摸得起了毛。
警衛戰士們早就注意到了這個一直沒動的老人。一開始,他們以為老人只是路過歇歇腳,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老人還是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年輕戰士走到了老人跟前,他先敬了個禮,然后禮貌而帶著一絲關切地問道:“老大爺,您是有什么事嗎?”
許子貴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緒里,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他的嘴唇動了幾下,喉結上下滾動,像是有塊石頭堵在喉嚨里,好半天才擠出一句含糊不清的話:“我……我想找人。”
年輕戰士聽了,又往前湊了湊,語氣更加柔和:“找誰啊?您找誰的名字說一說,我們幫您問。”
許子貴遲疑地張開嘴,他的嘴唇干裂得起了皮,說話的時候還有點打哆嗦:“我……我找我兒子,‘五伢子’。”
“五伢子”?戰士愣了愣,眉頭挑了起來。他在這軍管會也待了一段時間了,知道這不是真名字,這種乳名是鄉下老百姓才叫的。他心里琢磨著,這老大爺估計是沒搞清楚狀況,說不定兒子根本不在這兒。但他還是試探著問道:“那您兒子大名叫什么?”
許子貴想了想,努力回憶著,一字一頓地答:“許……許德華。”
年輕戰士在腦子里快速搜索了一圈,他們軍管會里的人,名字他都大概知道,可“許德華”這個名字,他從來沒聽過。他搖了搖頭,對老人說:“許德華?我們這沒有叫這個名字的軍官啊。”
許子貴一聽,頓時急了。他的臉漲得通紅,額頭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他趕緊從懷里摸出那張報紙,雙手顫顫地把報紙遞過去,手指著那張黑白照片,嘴里不停地重復著:“就是他,我兒子,他就是‘五伢子’!”
戰士接過報紙,眼神落在那張照片上,表情頓時一滯。照片上的人,他當然認得,那是許光達司令員。可他怎么也沒想到,這個穿著破布衫、看起來普普通通的老人,竟說這位高級將領是自己的兒子。他一下子神情變得凝重起來,小聲問:“老大爺,您確定這個人,是您兒子?”
許子貴用盡全身力氣點了點頭,他的眼神里滿是堅定:“二十多年了,我記得他的樣子,我一眼就認出來。我自己的兒子,我能認錯嗎?”
戰士不敢怠慢,他連忙對老人說:“老大爺,您先在這兒等一等,我進去通報一聲。”說完,他轉身小跑著進了屋。
不一會兒,一位身著軍裝的干部小跑著出來了。到了許子貴跟前,他先敬了個禮,然后聽完戰士的情況匯報,低聲說:“你等一等,我去找肖主任。”
“肖主任”不是別人,正是長沙軍管會主任、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員肖勁光。
彼時,肖勁光正坐在辦公室里,桌上堆滿了文件,他正皺著眉頭,一份一份地翻看著。聽到有人來報,說是有位老農找上門來,稱報紙上許光達司令員的照片是他兒子,肖勁光先是一愣,隨即放下手中的文件,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軍裝,便走出辦公室。
到了接待的地方,肖勁光一眼就瞧見了那位老農。他正局促不安地站在那兒,雙手不停地搓著衣角,眼睛里滿是期待。
肖勁光快步走上前去,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輕聲問道:“老大爺,你說照片上的人,是你兒子?”
許子貴抬起頭,看到眼前這位穿著軍裝的將軍,有些緊張,但一想到兒子可能就在眼前,又鼓起了勇氣。他點點頭,聲音有些顫抖地說:“是,是俺兒子。”說著,他從懷里又一次小心翼翼地抽出那張報紙。那報紙被他疊得整整齊齊,可邊角還是起了毛,顯然是經常拿出來看。他雙手捧著報紙,遞了過去,眼睛緊緊盯著照片,喃喃說道:“小名叫‘五伢子’,大名許德華……他十三歲那年去長沙讀書,后來就再沒回來過。”
肖勁光接過報紙,目光落在照片上,照片上的確實是許光達將軍。肖勁光將目光從報紙移開,重新打量面前這位老人。老人臉上布滿了皺紋,頭發花白,但此刻滿是期待的神情。
肖勁光心里琢磨著,許光達將軍確實是湖南出身,黨內資料也曾提過他改名一事。難道這許德華,真的是許光達將軍?可這事不能馬虎,得核實清楚。他沒有多說,只是溫和地對老人說:“老大爺,您先別著急,這事兒我們得核實核實。您先在這兒休息休息,喝點水。”說完,他立即命人安排老人休息。
等老人安頓好后,肖勁光親自下令:“給中央軍委發電報,請求核實許光達的真實身份、籍貫、原名等詳細資料。”他知道,這事關系重大,不能有絲毫差錯。
而另一邊,北京中南海的值班人員正坐在桌前,認真地處理著各種電報。突然,一封電報送到了他手中。他接過電報,快速地瀏覽了一遍,這一看不要緊,他的神情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因為這封電報的內容,迅速引起了他的重視。
他站起身來,拿著電報,快步走到領導辦公室,將電報遞了過去,說:“領導,您看這封電報,長沙那邊傳來消息,說有個老農稱許光達司令員的照片是他兒子,還提供了名字和一些情況。”領導接過電報,仔細地看了起來。
原來,在許光達的檔案中,確實寫明他原名“許德華”,出生于湖南長沙縣東鄉蘿卜沖,乳名“五伢子”。領導看完后,沉思了片刻,說:“這事兒得盡快核實清楚,不能讓老人白跑一趟,也不能讓許光達同志有后顧之憂。”
于是,中央軍委迅速行動起來,安排專人查閱檔案、核實信息。經過一番緊張的忙碌,終于核實清楚。中央軍委迅速回電:“許光達,即許德華,湖南長沙縣東鄉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現任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你們所述老人許子貴,極有可能為其生父。”
電報加急送到了長沙軍管會,肖勁光手中。他拿到電報后,迫不及待地打開,仔細地看了一遍。看完后,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立刻安排人將許子貴帶入軍管會內的一間會議室。
許子貴被人領著,心里七上八下的。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會是什么消息,是兒子找到了,還是又白跑一趟。他跟著那人走進會議室,看到肖勁光將軍正坐在那兒等著他。
肖勁光站起身來,微笑著對許子貴說:“老大爺,您坐。”許子貴有些拘謹地坐下,雙手放在膝蓋上,眼睛緊緊盯著肖勁光。
肖勁光清了清嗓子,認真地說:“老大爺,經過核實,報紙上的人,確實是您兒子。他現在在蘭州,是我們軍隊的高級將領。”
聽到這句話,許子貴的身子猛地一抖,差點坐倒。他只覺得腦袋“嗡”的一聲,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涌上心頭。他強撐著,努力不讓自己掉淚,卻發現眼睛已經模糊了,淚水在眼眶里直打轉。
“他真的還活著?”他低聲問,語氣里既是驚喜也是遲疑。這么多年,他四處打聽兒子的消息,有人說兒子可能死在了外面,有人說兒子可能忘了這個家,他心里一直半信半疑。現在突然聽到兒子還活著的消息,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肖勁光看著老人激動的樣子,也有些動容。他點點頭,說:“活著,不但活著,而且做得很出色。他是許光達司令員,立下了不少戰功,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一刻,許子貴的嘴角終于揚起了一絲笑。那是一種釋懷的笑,是等待終于落地的滿足。
千里之外的蘭州,那是一片廣闊而略顯荒蕪的土地。狂風時常裹挾著黃沙,吹過軍營的營帳,發出呼呼的聲響。許光達正坐在辦公室里,桌上堆滿了文件,他眉頭緊鎖,正專注地處理著部隊調動的事務。他的手握著筆,在紙上沙沙地寫著,眼睛緊緊盯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腦海里思索著如何安排部隊的行進路線。
突然,一名通訊員匆匆走了進來,手里拿著一封電報,說道:“司令員,長沙來的電報。”許光達頭也沒抬,只是伸手接過了電報。他的手還未從電報紙上移開,目光隨意地掃過電報上的字。可當他看到“許子貴”這個名字時,他的手猛地一抖,筆“啪嗒”一聲掉在了地上。他整個人像是被釘在了原地,怔怔地站了許久,眼睛直直地盯著電報,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自從離家參加革命,許光達就深知自己走的是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為了家人的安全,他不敢輕易與家人聯系。他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望著窗外的月亮,思念著遠方的父母。他原本打算等到解放之后,再風風光光地回到家鄉,和父母團聚,好好盡一盡孝道。沒想到,在這之前,卻先收到了父親的消息。
許光達的心中五味雜陳,有驚喜,有愧疚,還有深深的思念。他蹲下身子,撿起地上的筆,坐在桌前,開始回信。他的手微微顫抖著,筆尖在紙上停留了許久,才緩緩落下。他一連寫了三頁信紙,開頭是“爹”,這兩個字,飽含了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中間是“對不起”,他為自己這些年讓父親牽掛,沒有盡到兒子的責任而深深自責;結尾是“兒子還活著,您等得值了”,他希望父親能知道,他的等待沒有白費,兒子一直在為國家奮斗著。
信寫好后,許光達仔細地封好信封,交給了通訊員,讓他盡快寄回長沙。
長沙那邊,軍管會特派了一名工作人員,帶著信來到了許子貴所在的村子。村子不大,房子都是土坯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工作人員打聽到許子貴的家,敲開了門。許子貴正坐在屋里,聽到有人找他,連忙起身迎了出來。工作人員把信遞給他,說:“老大爺,這是您兒子給您寫的信。”
許子貴接過信,雙手有些顫抖。他大字不識一個,可這信是兒子寫的,他緊緊地抱著信,像是抱著全世界最珍貴的寶貝。他趕緊跑到鄰村,找到能識字的讀書人。讀書人接過信,坐在桌前,開始念了起來。許子貴站在一旁,耳朵豎得直直的,生怕漏掉一個字。
“爹……”讀書人剛念出第一個字,許子貴的眼眶就紅了。他聽著信里的內容,淚水在眼眶里直打轉。他讓讀書人一遍又一遍地念給他聽,每念一遍,他的心里就多一分溫暖,也多一分對兒子的思念。
從那以后,許光達開始每個月都寫信回家。他在信里說自己在哪個軍區,讓父親不要擔心他的安危;說部隊吃得好住得穩,讓父親放心;說想念母親做的米飯,那熟悉的香味仿佛就在鼻尖縈繞;說自己愧對了父親太多年的思念,沒有在父親身邊盡孝。
每一封信寄到家里,許子貴都小心翼翼地接過信,雙手捧著,仿佛那信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他回到屋里,把信放在桌上,輕輕地展開,雖然他不識字,但他還是會一遍又一遍地看著信紙上的字跡,仿佛能從那字跡里看到兒子的模樣。
找人讀完信后,他就會把信小心收藏起來,疊得整整齊齊,再藏進床腳的舊鐵盒里。他時不時地會打開鐵盒,拿出信來看一看,摸一摸,仿佛這樣就能離兒子更近一些。
時間一天天過去,1950年,全國終于迎來了解放。大街小巷都張燈結彩,人們歡呼雀躍,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許光達也終于有機會返鄉探親了。他提前做好了安排,帶著滿心的期待,踏上了回家的路。
村子里的人得知許光達要回來,都興奮不已。全村人早早地就站滿了小路,男女老少都伸長了脖子,眼巴巴地望著村口的方向。有人叫他“許司令”,眼神里滿是敬佩;有人喊他“光達”,聲音里帶著親切。
而許子貴只是靜靜地站在人群最后面,望著那個一步步走近的身影,雙眼濕潤卻不敢眨,生怕一眨眼,兒子就會消失不見。
“爹!”許光達終于喊出了這句憋在心里幾十年的稱呼。他的聲音帶著沙啞,那是多年思念的沉淀;也帶著從未有過的懇切,那是對父親深深的愧疚。
許子貴伸出手,顫抖著拍了拍許光達的肩膀。他的手粗糙而溫暖,那是多年勞作留下的印記。過了好一會兒,他才說:“你回來了。”簡單的四個字,卻包含了他這些年所有的等待。
那晚,許光達坐在老屋灶前,和父親一起吃了一頓飯。飯只是用自家種的稻米煮的,雖然口感比不上城里的精米,但卻有著家鄉的味道。他和父親一邊吃著飯,一邊聊著天,雖然聊的都是些家長里短的小事,但許光達卻覺得無比幸福。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坐在父親身邊,聽著父親的嘮叨,吃著母親做的飯菜。
離開家時,許光達緊緊地握著父親的手,給父親留下了一句:“等我再回來,一定多住幾天。”他看著父親那飽經滄桑的臉,心里暗暗發誓,以后一定要多抽出時間陪陪父親。
可惜,雖然戰事已經平息,但許光達依舊公務纏身。他身為解放軍的高級將領,肩負著建設強大軍隊的重任。尤其是忙于解放軍裝甲部隊的建設,他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文件,參加各種會議,親自到部隊里視察工作。
他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家鄉的父母,想起和父親一起吃飯的溫馨場景。他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在父母身邊,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道。
1955年,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這是對他多年來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肯定,也是他軍旅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的父親在第二年就去世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許光達依舊忙碌在軍隊建設的崗位上。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總會想起家鄉,想起父親那慈祥的面容,想起和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