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相輝,迎日月常新,望道宏志篤報國何辭風雨路;萬千福慶,步青春不老,希德厚情真歸心永作少年游。”5月24日上午,“相約百廿 輝映卿云”——2025年復旦大學校友返校日舉行,一副高及穹頂的對聯來自校友的用心創作,巧妙嵌入了多位復旦老校長的名字。
復旦大學校友返校日儀式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鞠文韜 攝
今年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會議現場,畢業10年、20年、30年及40年的復旦秩年校友代表先后作主題發言,分享對母校的深情厚誼。
2015屆歷史學系本科校友代表徐馭堯現任人民日報西藏分社記者,也是西藏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大學期間加入校刊《復旦青年》,一度成為他深耕媒體業的初心;進入《人民日報》工作后,他又自愿選擇前往西藏看一看。“在西藏的2000多個日日夜夜,我的采訪足跡踏遍了西藏全部的74個區縣,過往的6個春節,我都在西藏最基層最一線的地方和當地的干部職工們一起度過。復旦新聞學院在我畢業時贈送給我的一個行李箱,也陪伴我走過西藏的萬水千山,更激勵我在征途上前行。”在徐馭堯心中,青春之光應該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2015屆臨床醫學八年制校友劉歆陽,如今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醫師。在復旦從醫學本科到醫學博士的培養,讓她如今成長為一名青年醫生。“消化道腫瘤是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殺手,內鏡微創是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的絕佳途徑。發現一例腫瘤,挽救一條生命,就是幸福一個家庭。”劉歆陽表示,他們的團隊不僅服務在胃腸鏡篩查的第一線,還努力開發診療新技術、參與前沿標準的制定,推動中國內鏡標準走向世界。
“在復旦讀大一大二的時候,最讓我難忘的是全班同學拿著鏟子、罐頭在校園里挖蚯蚓,學校里允許挖的草地全被我們挖了,我們也拿著瓶瓶罐罐到燕園的池塘里裝水,用微生物顯微鏡去看水里的浮游生物。”2005屆生命科學學院本科校友夏涵回憶起在復旦的青蔥歲月,那是他最初對生命科學產生火花的起點。在經歷海外深造后,他回國創立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專注于微生物測序及微生物基因組大數據分析,開發的產品可快速分析鎖定病因,已完成42萬次病原檢測。
為助力復旦人創業文化的培育與拓展,蔡彤、汪新芽、江岳恒、郭振榮、楊進五位復旦企業家在會上共同啟動“復旦創業人股票基金”捐贈計劃。五位基金發起人將分別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有價證券,組成5000萬元的發起基金,并繼續聯絡籌措,按照1億元目標完成首期捐贈計劃。
校友返校日現場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現場表示,站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交匯點上,今天的復旦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需要匯聚眾智、凝聚眾力,尤其離不開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母校與校友是血脈相通、互相成就的命運共同體,期待廣大復旦校友和復旦之友繼續積極參與學校建設,與學校共同爬北坡、闖新路、立潮頭。學校也將整合資源,加強校友聯絡,打造“從0到10”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做校友理想的“守護者”和校友事業的“合伙人”,推動彼此互惠共贏、共同成長。“親愛的校友們!無論身在何方,復旦永遠是大家的精神家園。歡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