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于露/文 顧聞/攝)“下飯綜藝”《教授請吃飯》從線上火到線下,同學們都想吃上這頓“文化餐”。5月24日,《教授請吃飯》第二季線下午餐會在鼓樓校區舉辦,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徐興無、教授苗懷明兩季主咖夢幻聯動,和大家聊起“教授請吃飯”的歷史文化與背后故事。現場座無虛席,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在南大圖書館藏古籍善本中聊運河文化
大燙干絲、鹽水鵝、揚州獅子頭、文思豆腐羹……“老饕”都熟悉,這是經典的淮揚菜品,同時也是《教授請吃飯》第二季的菜品,這一季,徐興無教授帶著同學們在家鄉揚州,品淮揚菜、聊運河文化。
“這次我們之所以到揚州,是想結合南京大學收藏的古籍善本《揚州畫舫錄》,帶同學們深入了解大運河文化。”徐興無說,希望借此契機培養學生對學校文化的認識、對江蘇文化的認識,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揚州畫舫錄》是本季餐桌上的一道“大菜”。這是乾隆年間,揚州文人李斗所寫。用徐興無的話說,“這本書是中國比較早的一本《城市旅游指南》,盡管作者的意圖不是這樣。乾隆皇帝的船在揚州經過的地方,就是這本書寫作敘事的線索。”
徐興無介紹,書中記敘的是乾隆時期最為繁華的揚州。《揚州畫舫錄》也給揚州留下了豐厚的美食遺產,比如寫到茶肆設在花園之中,多以花草為店名,現在揚州有名的茶社名稱也多帶“春”字,如富春、冶春、熙春、共和春。
“其實‘畫舫錄’也是大運河的發明,大運河要負責運中國的鹽,運鹽的船底很平、很寬,這些船在退役后就被改造成游船,上面搭一個棚子,就進入到旅游產業了,這就是《揚州畫舫錄》名字的來源。”徐興無介紹,《揚州畫舫錄》清乾隆六十年(1795)自然盦刻嘉慶印本就保存在南京大學圖書館中。
“事實上,我們今天吃的每一道菜里面,喝的每一口茶里面都有運河的水,運河滋養出各種美食跟物產,運河邊的人也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我們這有運河的水,有江淮的鹽,還有里下河的魚和米,才有這一桌好菜,這才是中國大運河美食的根基。”徐興無說。
“教授請吃飯”創始人竟是孔夫子
除了線上午餐會,南京大學還發起了一場同樣令人期待的線下午餐會。當天,《教授請吃飯》第一季的主咖苗懷明教授也受邀來到了現場。
第一季時,苗懷明教授在南京棋峰試館與四名學生說美食、聊愛情、談“詩酒風流”……提及當時創作拍攝經歷,苗懷明講起了南京大學的傳統。原來,在南京大學,教授請學生吃飯是傳統,黃侃、吳梅等優秀學者除了課堂的教學,很多時間會帶學生去吃飯。“從南大校史上來講,我們拍這個片子也是為了展示南大的生活,老師和學生本來就應該這樣。”
他還提到,同學們現在課業都比較忙,文學院老師特別提倡“好好吃飯”,“我們也是通過這個片子讓大家看到,我們真的是吃飯,吃得很開心。吃得很開心,那么我們做學問、做科研不就可以做好嗎?沒有什么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一頓飯解決不了,那就再吃一頓就行了。”
追溯“教授請吃飯”的歷史,徐興無就提到了孔夫子。他說,第一個“教授請吃飯”的創始人是孔夫子。大家可以在《論語》鄉黨篇中看到,他的學生居然記錄了那么多孔子吃飯的場面。孔子一方面對美食很感興趣,他很熱愛生活,同時他對飲食里包含的文化,他對飲食的場合,是非常重視的。“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想到孔子跟他的學生之間一定有飯桌上的學習,一定有通過吃飯來演習禮儀。由此來看,吃飯不僅是中華禮樂文化優秀傳統,也是我們優秀的教育傳統。”
在徐興無看來,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格,而培養人格就必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的風雅傳統帶進大學。
現場,主持人還“八卦”起兩位主咖平時的點菜日常。當被問及“苗老師說,徐老師您是他的追星族時”,徐興無給出了風趣回應,現場氛圍非常輕松。
AI思辨“大餐”端上午餐會“餐桌”
人工智能時代,一場關于AI探索的討論也被端上了午餐會的“餐桌”。
在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于京東看來,技術已經不可避免地強勢介入了我們的生活,當然也包括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AI技術可以像人一樣思考,但是它能否成為思想家?”于京東說,AI可以作為我們未來考察人類文明的一個變量,但是否是一個決定性的變量,可能還是需要歷史給出答案。
“之前我們應該學習的東西,到今天依然要學會;之前我們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到今天我們還要去學。為了能夠在人工智能時代,在人與機的倫理當中讓人占主位。”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張俊翔說,非常有信心在人工智能時代人機協同背景下,教好同學們如何運用智能、智能運用語言,同時用所有機器帶來的便利教學生,兩者相加正向推動。
“機器不可以做的是什么?是創造、個性、情感的東西。”苗懷明教授說,自己去年帶著同學們一起用AI續寫《紅樓夢》,布置花式作業時也要求學生使用AI,“比如說魯智深正在倒拔垂楊柳,如果你在現場會發生什么?將機器寫的內容與自己寫的對照,并用機器生成合影圖像。”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學術助手,而不應該成為作弊的利器。“我覺得,我們將來應該與AI和諧共生。”
在徐興無教授看來,如果哪一天機器人的世界比人類還有道德感、還要有文化,那不是人類的悲劇而是人類的成功。“但是機器人能長成什么樣,取決于我們對自我的認識,這恰恰是人文學科最大的責任。也就是說,我們對未來的判斷還是要靠我們的歷史經驗、人文判斷、道德判斷,這也是我覺得像南京大學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中,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特別重要的地方。”
(部分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