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剛落地德里,新華記者腦子里還裝著“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概念,腳下就踩上了露天下水道的蓋板。廣告牌上寫著“數字印度”,眼前卻是電線橫飛、棚戶成片。
這是印度,一個每年GDP增長超7%,卻連穩定供電都做不到的國家。莫迪的“新印度”看上去光鮮,走進去卻步步驚心。
三年駐印,記者見過恒河洗禮也見過浮尸,見過科技園區也見過垃圾圍城。神話破沒破?別信數據,信腳下的土。這篇文章,講的不是感覺,是在印度的親眼目睹。
新華記者眼中的“印度機場”
德里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寬敞明亮,LED燈帶像極了新加坡的轉運站。可這景象,出了機場十公里就斷了。
路邊電線裸露,三輪車堆成長龍,棚屋頂著藍色塑料布,一路開到市中心,還沒斷過電。
這不是個別現象。新華記者駐印三年,跑遍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地,表面現代化,底子依舊混亂。
2022年夏,孟買市中心一家五星級酒店外,記者目睹工人徒手掏污水井,裸足踩進淤泥,旁邊就是“數字印度”廣告牌。
恒河邊上的“神圣洗禮”常年上演,記者2023年在阿拉哈巴德拍到,旁邊入水處漂著垃圾和動物尸體,岸邊立著“禁止入河”的標識。
旁觀游客舉起手機拍照,信徒毫無顧忌跳入水中。“神圣”與“污染”之間,不是一道縫,是一張網,捂著眼睛也捂不住現實。
印度政府愛搞“大場面”:每年10月“清潔印度日”萬人掃街,媒體跟拍,部長露臉。可記者第二天走同一條街,掃帚印還在,垃圾也在。
2022年“廁所革命”宣稱全國建成超1億所廁所,但記者實地走訪比哈爾邦,農戶廁所鎖著門,“里頭沒水,也沒人用”,村民照舊上旱地。
“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這不是口號,是每一個外來者的經歷總結。
印度人習慣推遲、習慣扯皮、習慣“今天說明天再說”,記者說:“在印度三年,最大的感受是:今天不代表現在,承諾不代表行動。”
這種“不確定性”貫穿生活每一處。2021年德里全市停電72小時,醫院靠發電機吊命,地鐵停運,政府宣布“電力改革正在推進”。
三個月后又一輪限電,同樣的聲明再次發布。三年駐印,記者記錄了12次全國性停電,有的持續三小時,有的超過48小時。
媒體和現實脫節,是常態。官方報紙頭版吹“投資熱潮”,翻開第三版就是“交通癱瘓致數十人死亡”。記者評價:“報紙像拼圖,拼不出真相,只能拼出對比。”
增長有速度,改革沒動力
莫迪政府在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數字印度”“美麗印度”三大工程計劃。口號響,圖標亮,投資熱,外界一度將印度稱為“接棒中國的全球工廠”。
GDP年均增長維持在7%以上,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快。
可這些數字落不進生活里。2023年10月,記者前往拉賈斯坦邦一個“通電示范村”,村頭有電桿,家家戶戶沒燈泡。
問起為何“通電”卻不通電,村民答:“有電線,沒電表。”再追問,回答統一:“計劃批了,錢沒來。”
印度統計口徑和現實差距巨大。2019年政府宣布“全國100%村莊通電”,但“通電”指的是“通一根電線”,并不等于實際供電。
新華記者實地走訪多個邦后發現,真正能24小時供電的村不足三成。
經濟增長帶動了中產消費,但基礎設施沒跟上。德里地鐵修了二十年還在斷線,孟買機場高鐵至今沒立項開工,班加羅爾寫字樓租金全球前十,旁邊道路卻沒有排水系統,一場雨就能淹一晚。
莫迪政府擅長講故事,卻不擅長動手術。2022年宣布“數字印度”升級,目標實現電子政務全覆蓋。
記者親測,申請身份證需填12頁表,現場復印指紋、照片、家庭關系,審核需三周,退件理由千奇百怪:“筆跡不一致”“相片背景不清”“簽名用藍筆”。
女性就業更是軟肋。數據顯示,印度15歲以上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僅為20.3%(2021年數據),遠低于東南亞平均水平。
記者在古吉拉特邦調查時發現,女性從事家務外出的比例極低,“結婚即退職”是常態。
莫迪神話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成績,而是缺配套。喊口號可以引來眼球,改體制才叫真本事。三年駐印,記者看到“增長”升起的速度,也看到“改革”原地打轉的困局。
中國人看印度:是鏡子,也是迷宮
對中國企業來說,印度市場是巨大蛋糕,也可能是一地雞毛。小米在2022年遭遇印度政府凍結資金案,被扣押555億盧比,至今未全額解凍。
理由很簡單:“涉嫌逃稅”,細節卻說不清。中國公司多次提交審計證明無違規,印度稅務局始終不予回應。
記者陪同多家中資企業高管走訪印度各邦投資廳、商務部,發現每一個環節都有“灰色空間”。
審批流程平均耗時18至24個月,蓋章者常常調崗或退休,資料得重交。文件復印要求有藍色印章,市級換省級就得重跑流程。
“政策朝令夕改”,是中企在印度最大的感受。
2020年疫情后,印度出臺限制中資新政,所有涉及中國企業投資案須中央特批。結果至2023年仍有大量案子卡在流程中,無人回應、無人推動。
并且中國公司習慣精準預算、按部就班;印度則習慣“靈活應對”,節奏忽快忽慢。
一位高管在記者采訪時說:“合同寫了2023年1月完工,對方認為‘1月’可以是‘下半年’。”
個體體驗同樣跌宕。記者在德里租房,一年搬了4次家。房東爽約、停水、臨時加價、鄰居抗議“外國人擾民”,每一件都能掀翻正常生活。
去超市購物標價60盧比,收銀時跳價到75;坐出租車軟件顯示120,司機落地要價180——記者總結:“生活在印度,每天都像談判桌。”
可就是這樣的地方,也讓中國人“看清自己”。中國穩定有序的制度、中國市政的高效執行、中國基層的治理效率——在印度一一對比后,才顯出分量。
印度不是“失敗國家”,但它的確是“極難合作國家”。它讓人看到潛力,也讓人看清復雜。三年走完,記者寫下最后一行字:“印度,是鏡子,也是迷宮。你照到它時,它也考你一場。”
參考資料:
讀書|記者親歷觀察:中國手機產業在印度的發展.文匯報.2024-01-02
贈書|在印度,唯一確定的事情就是它的不確定性.杭州圖書館.2024-02-06
在文字中行走印度|盛唐小仙·書評.新黃河.2024-01-14
“莫迪神話”恐難再續.文摘報.2020-06-25
人物|莫迪3.0:審時度勢的“神派”不敗之人走下神壇.澎湃新聞.2024-06-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