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敘利亞拉塔基亞省的夜空被炮火撕裂。當卡-52武裝直升機的旋翼聲與鎧甲-S1防空導彈的呼嘯聲交織在赫梅米姆空軍基地上空時,這場持續僅一小時的突襲事件,已然成為觀察中東地緣政治的絕佳切片。
凌晨三點的突襲堪稱教科書式作戰:武裝分子以無人機群開路,地面部隊同步滲透。但俄軍的反應速度令人咋舌——卡-52武裝直升機20分鐘內升空,其配備的"旋風-M"導彈在8公里外形成精準打擊網,而鎧甲-S1系統更是將90%的無人機攔截在基地3公里外。這種行云流水的防御,恰似2023年莫斯科屋頂部署同款防空系統時的未雨綢繆。
耐人尋味的是襲擊者身份。俄方透露的"烏茲別克籍武裝小組"線索,將矛頭指向HTS武裝下屬的中亞雇傭兵。這個曾被多國列為恐怖組織的團體,在敘利亞新當局"大總統"朱拉尼治下竟完成"洗白",其與俄軍的恩怨可追溯至2024年底:當時俄軍突然縮減對朱拉尼政權的糧食援助,導致該武裝控制的阿勒頗地區出現糧荒。
朱拉尼政權的搖擺堪稱當代政治奇觀:既豎立特朗普雕像向西方示好,又與伊朗暗通款曲,如今更將俄軍基地當作談判籌碼。這種"變色龍"策略的背后,是敘利亞已淪為大國博弈的"人質市場"——美國通過庫爾德武裝控制東部油田,土耳其占據北部緩沖帶,而俄羅斯的兩個軍事基地恰似插在地中海沿岸的定海神針。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襲擊恰逢俄土簽署新《黑海糧食協議》關鍵期。有分析認為,土耳其默許HTS武裝行動,實為在談判桌前增加籌碼。這種"打代理人"手法,與2019年俄土協議迫使美軍撤離敘利亞北部的經典案例如出一轍。
俄軍在敘利亞的尷尬處境,在本次事件中暴露無遺,既要依靠朱拉尼政權維持存在,又得防范其背后捅刀。這種矛盾在物資供應上尤為突出——俄軍每月需向該政權提供2.5萬噸小麥,卻屢遭克扣轉賣給黑市。正如俄軍顧問私下抱怨:"我們養著的,是隨時可能反噬的毒蛇"。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戰略重心的拉扯。當下俄軍60%的精銳深陷烏克蘭戰場,駐敘部隊多為二線兵團。此次能快速反擊,實因赫梅米姆基地常駐第28直升機團——這支配備24架卡-52的王牌部隊,本就是防范以色列空襲的"看門人"。
但普京的反擊同樣精妙——用卡-52的雷霆打擊彰顯“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強硬,卻又刻意不點名襲擊者身份,為幕后談判留足余地。這種“打疼但不打死”的策略,正是俄羅斯在中東博弈的縮影:既要用軍事存在震懾四方,又得靠政治彈性周旋于美、土、伊之間。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俄羅斯的中東戰略始終在"進取"與"收縮"間搖擺。2015年強勢介入敘利亞時的雷霆之勢,與如今既要防著盟友背叛、又要提防美國挖墻腳的窘境形成鮮明對比。正如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所言,俄羅斯的中東存在本質是"戴著鐐銬跳舞"——既要維持影響力,又受制于國力衰退的現實。
這場基地遇襲事件,或許只是中東亂局的新序章。隨著土耳其大選臨近、伊朗核談判重啟,各方勢力都在等待俄烏戰爭的終場哨。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敘利亞這片被戰火犁過十二遍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幸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