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天氣預報反復提醒,倒春寒正往南北方農田逼近。
眼下正是東北玉米播完種、華北小麥拔節、南方早稻育秧的節骨眼。老一輩常說“清明怕霜,谷雨花寒”,這話在今年格外應景。東北剛蓋上地膜的地塊得留意,夜里氣溫跌破0℃就有凍芽風險。
我老家二叔前天就發現,地頭幾壟玉米芽尖有點發皺,幸虧及時補了秸稈覆蓋。
南方育秧棚這時候最經不起折騰,去年隔壁村就有人沒加固棚架,一場冷雨下來秧苗爛了半畝。農科院老王總說,傳統看云識天氣的法子還能用,但得結合手機上的逐小時預報。
比如看到天邊起灰黑色碎云,趕緊去檢查大棚通風口是否關嚴,比單憑經驗更準。華北麥田現在最怕“春寒加旱”,麥苗根系淺,低溫一凍吸水更難。前陣子河北有農戶試過,降溫前一天澆遍“防凍水”,麥苗凍害能減輕三成。
但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澆水,像地勢低洼的地塊,澆水反而會加重爛根。
這就讓人犯難了,到底啥時候該澆水、啥時候該蓋膜,得跟著具體地塊的墑情走。南方丘陵地區的茶園更嬌氣,嫩芽剛冒頭就怕冷風抽干,老茶農都知道用熏煙法增溫。不過現在提倡環保,能不能改用防霜布或者臨時搭建防風障,得有人牽頭給個準信。
東北的合作社這兩天都在忙調運無紡布,聽說比往年多備了20%,就怕供應跟不上。
山東壽光的菜農則盯著大棚升溫設備,去年寒潮時有人沒及時啟動熱風爐,一棚黃瓜全凍廢了。
這里面最關鍵的,還是得提前看懂天氣預報里的“有效積溫”數據。可好多大叔大嬸看不懂手機上的氣象圖標,只能盼著村里的大喇叭多喊幾遍。
我個人覺得,各村該把懂技術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成立個臨時氣象幫幫團。就像河南某村那樣,每天派專人把關鍵天氣信息翻譯成大白話,貼到村口公告欄。
再說回農時節奏,“谷雨前,好種棉”的老規矩還在,但播種時間得跟著氣溫波動調。比如今年南方回暖早,可倒春寒一來,播下去的棉種就得防爛籽,地膜覆蓋得壓得更嚴實。還有西北的土豆種植戶,最近總在問,要不要等最后一場霜凍過了再開孔放苗。
這時候農技站的作用就顯出來了,可有些偏遠村子離鎮上太遠,跑一趟太費工夫。
要是能像四川某些地方那樣,搞個“田間氣象微站”,實時顯示地塊溫度濕度就好了。
現在最揪心的,是那些剛流轉土地的新農戶,沒經歷過倒春寒,根本不知道從哪下手。
其實應對辦法說起來也簡單,一查當地歷年終霜期,二看未來三天逐時預報,三備防寒物資。
但具體到每種作物,細節又不一樣:小麥要葉面噴磷酸二氫鉀,果樹得推遲疏花,大棚菜要控濕增溫。好多人不知道,低溫來臨前給作物噴點海藻酸葉面肥,抗凍效果能提升不少。這兩年氣象衛星監測越來越準,可基層的氣象預警信息,還得想辦法直接送到地頭。
就像廣東應對臺風那樣,每個村都有指定的氣象信息接收員,一有預警馬上敲鑼通知。
倒春寒帶來的麻煩不少,但提前半個月做好準備,損失就能降到最低。最怕的就是抱有僥幸心理,覺得“往年都沒事,今年也差不離”,結果吃了大虧。
眼下離谷雨還有十來天,正是各類作物抗寒管護的關鍵期。東北兄弟記得檢查地膜破損處,發現漏風趕緊用土封嚴;華北麥農瞅準晴天補噴防凍劑;南方育秧戶夜里別忘了給棚頂加蓋草簾。
要是實在拿不準,現在就打電話給縣農技推廣中心,他們有專門的春耕應急小組。都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天氣多變不怕,只要跟著農時走、照著科學辦,咱就不愁收成。
最后再嘮叨一句,今年氣候有點異常,后續的夏澇秋旱都得提前防,咱們得把心眼多往氣象預報上擱擱。您家地里的莊稼準備好抗寒了嗎?
趕緊在評論區說說,大家一起支支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