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鎮智能插秧機作業場景 曾程 攝
(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朱崇飛)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5年農業產業強鎮項目擬立項名單”,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榜上有名。
黃石鎮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水稻為主,現有從事水稻產業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還有管理規范、運營良好、聯農帶農能力強的合作社47個、家庭農場18個。去年,黃石鎮水稻種植面積達17543畝,總產量7732噸,水稻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4.58億元,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45%。該鎮以此次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為契機,圍繞水稻產業的全鏈升級、數字農業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打造農業現代化示范標桿。
智能化種植,效率倍增
初夏時節,農忙正當時。近日,記者在黃石鎮清中村海陽農機專業合作社見到了剛從田里回來的理事長翁海陽?!艾F在都是機械化生產,一臺插秧機一天8小時可以種植80畝水稻秧苗。”他說。
翁海陽是一名“80后”,10余年前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農耕,熟練掌握耕作技術和農機操作技能。前幾年,他自費參加無人機培訓,拿到了相關證件,為合作社配置了2臺無人機,用于噴灑農藥和化肥。“無人機裝載40斤液體,飛一趟幾分鐘就可以覆蓋4畝地,速度快,還節省了不少人工成本?!蔽毯j栒f,以前依靠人力,按照每天勞作8小時計算,一人一天最多只能完成10畝地的噴灑。
先進的植保設備提高了生產效率,助力合作社做強做大。如今,海陽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今年又新租了100畝復墾田地,眼下正在平整當中。
“無人機采用北斗系統定位,自動生成飛行路徑,減少了人與農藥、化肥之間的接觸,精準滅蟲、施肥,效果好?!崩蟪菂^農業農村局植保技術人員姚毅凌說。荔城區現有水稻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黃石鎮占比近一半。近年來,全區大力推廣水稻無人機植保,普及率達到九成以上。
除了無人機植保,黃石鎮的田間地頭里還出現了智能插秧機。華龍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鳳萍告訴記者,智能插秧機只需人工送苗,其他環節在程序設定后全自動作業,不僅減少了一半的人工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秧苗后期的存活率。這款智能插秧機加裝了北斗導航輔助系統,配備了平板電腦控制器,可以自行規劃最優路徑,還可以避障、掉頭、轉彎,實現智慧農耕。
目前,荔城區共引進了6臺智能插秧機。荔城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陳志忠表示,有了智能插秧機,插秧的行距和深度更加準確,克服了人工漏插漏播問題,為糧食增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鏈條培育,補齊短板
“300多畝秧苗都插完了,接下來開始堆肥、防蟲害等工作。”在黃石鎮沙坂社區,華農家庭農場負責人沈劍華對記者說。3年前,他和妻子創辦了家庭農場,向村里租田進行水稻種植。
在沈劍華看來,農場以家庭成員作為主要勞動力,適合輕資產經營,雖然財力有限、種植規模比較小,但每年耕作兩季,畝產穩定在550公斤左右,每畝純利潤300元以上,收益尚可。“我種的是甬優2640水稻品種,根部粗壯,可以防抗10級臺風,而且產量高、蟲害少、口感好?!鄙騽θA說,每年收成時,他除了稻谷批發,也對外零售大米,“我家沒有烘干機和碾米機,但鎮里有專門的服務點,很方便”。像華農這樣的水稻種植家庭農場,黃石鎮已培育了18個。
不同于家庭農場,合作社往往抱團取暖,財力相對可觀,在加工、銷售等產業環節上更有優勢。
在黃石鎮清前村,清江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翁武姬帶著記者參觀了加工中心。只見兩臺爐子像中央空調一樣,連接著5個高聳的倉體,構成一套標準化烘干綜合設備。她說:“每個倉體可以裝15噸稻谷,烘24小時即可出倉。我們也對外開放加工,15噸收費約3000元。碾米機同樣對外服務,每小時可碾米半噸?!?/p>
清江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目前成員近30戶,擁有烘干機5臺、糧食加工設備1套,年加工稻谷能力達150噸。翁武姬是“70后”,幾年前女承父業,從父親手上接過了合作社。她認為,如果只是簡單售賣稻谷和大米,沒有太大利潤空間,于是正在注冊商標,希望打響“清江”牌大米,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
據統計,黃石鎮水稻加工業產值達1.58億元,占全產業鏈的3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