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與壓力悄然滲入校園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時代賦予教育的必答題。
當青少年抑郁、社交恐懼等心理議題頻繁成為社會焦點,當“空心病”“習得性無助”等概念刺痛公眾神經,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亟須回答:如何幫助青少年構建心靈的“免疫系統”?如何通過認知重塑、情感賦能和社會適應力的培養,喚醒個體生命的覺醒,培養積極心態?又如何通過五育融合課程將心理韌性培養嵌入日常學習?
正值第二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我們一起來看重慶市江北區玉帶山小學的實踐探索。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鄒紅
正高級教師、重慶市江北區玉帶山小學校長
曾經被預判“沒救了”的三年級學生小李,在各學科教師通力協作下,用《孤勇者》搭建的音樂橋梁重拾自信;在為特需兒童開設的游戲社團里,學生通過心理劇《一粒種子的旅行》喊出“我也是好種子”的心聲;學校129個班級的心理安全員像小衛士般守護著6000多名同學的微笑……
這是重慶市江北區玉帶山小學深耕“兒童友好型”心理健康教育11年的一個縮影。學校堅持將“兒童的微笑”作為檢驗心理健康工作成效的標準,構建“兒童友好型”心理健康教育五維模式,為兒童擁有彈性而有韌勁的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礎。
有理原則:為兒童心理健康賦能
有理原則,即為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選擇合適的理念和理論基礎。
一是以“三全”理念達成共識。“全員”,既要注重兒童心理的共性需求,也要兼顧不同兒童的差異化心理需求;“全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新生入學、畢業季、寒暑假等關鍵成長節點;“全因素”,關注班級、校園、家庭等多維環境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二是以“四大理論”構建實踐框架。“生態系統理論”重點在于研究與兒童直接關聯、直接作用于兒童的各類關系系統,如家庭、師生、同伴等;“社會學習理論”引導兒童在觀摩他人和自我反思中不斷習得優良行為;“優勢視角理論”指導并鼓勵每一個兒童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優勢;“藝術治療理論”充分發揮心理劇、心理繪畫等藝術治療的作用,讓兒童釋放情緒,改善認知。
有愛評價:為兒童微笑創造可能
當看到新入學的學生眼睛很快沒有了光芒;當看到因為沒有帶作業,有學生把著教室門不敢上課;當看到評價制約著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開展“一張試卷利弊研討會”,最終達成共識:以“有愛評價”讓兒童微笑、教師微笑、家長微笑成為可能。
從“一張試卷”到“立體成長”。一、二年級期末全面取消書面試卷,在超市、輕軌、餐館、廚房等真實場景中測評生活應用能力;三至六年級期末試卷取消偏難怪題,實施“延遲評價”。
讓每個兒童都有“專屬海報”。學校構建“基本素質+特色素養”評價體系,推出豐富多樣的個性獎項。學生每學期初定下目標,學期中實施目標,學期末通過多元評價方式產生評價結果。班主任為每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撰寫評語并生成一張頒獎海報,鼓舞學生信心滿滿地走向新的學習生活。
從“機械訓練”到“生活育人”。一是堅守作業底線。一、二年級無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作業量不超1小時并盡量在學校完成,每月一次無作業日、一次自主作業日。二是實現作業減負提質。學校對作業進行校本化設計,讓兒童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開展學科探究。如學校為兒童編制《寒(暑)假生活》,鼓勵學生實現“五個一點”——讀一點名著、學一點藝術、做一點運動、搞一點科創、會一點家務,讓學生在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中實現自我成長。
有心課程:系統改善兒童成長環境
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人際關系及自我認知。為此,學校構建系列校本心理課程。“有心課程”改善了兒童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和自我認知,為兒童一生微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同伴關系課程。“伙伴”課程,讓一年級新生快速融入新班級,適應小學生活;“小小矛盾調解員”課程,讓學生敢于面對同伴矛盾,預防校園欺凌。
二是師生關系課程。“老師”課程讓學生親近教師、理解教師,促進師生和諧。
三是親子關系課程。“家譜”“勞動創造夢想”“家庭公約”等課程,讓兒童認識家庭,增進親子關系;“我也是一粒種子”親子課程,通過親子種植活動,讓新生了解生命成長所需要的各個方面,讓家長學習如何善待子女。
四是自我認知課程。通過“身體世界”“情緒管理者”“時間管理員”“自信挑戰者”等課程,讓兒童認識自己、保護自己、管理好自己,贏得自信。
有趣活動:沉浸式體驗美好生活
圍繞兒童感興趣的真實生活,學校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激活兒童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內在動力。
一是人人都能上的“笑臉墻”,六年小學時光保證人人都有一次機會綻放微笑;
二是充分發揮心理空間的作用,通過心理電話、心理信箱、心理群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利用心理咨詢室、心理游戲室、資源教室,開展個體和團體活動,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
三是紫荊晨禮,每天在校門口,通過豐富多樣的歡迎儀式,泡泡、糖果、舞蹈、歌曲、變裝、抽簽……讓每個學生在朝氣蓬勃中開啟美好一天;
四是新生入學典禮,通過“家庭STEM”“尋找伙伴”“抱抱老師”“校園探寶”“變裝秀”等主題活動,幫助一年級新生盡快融入小學校園生活;
五是畢業課程,通過愛心義賣、職業生涯規劃、“十元錢千分愛”關愛老人愛心公益等活動,讓畢業生感恩師長、感謝同學、感受成長;
六是心理實踐活動,鼓勵兒童自主探索鄰里關系,開展認識抑郁、反對欺凌、關愛老人等心理實踐活動,讓兒童在探索中認識并改善真實的世界;
七是創辦“你笑起來真好看”心理健康節,包括心理繪畫、心理征文、心理游戲、心理劇、行為藝術、心理電影、微笑行動、心理論壇等內容。
有力保障:全方位編織心理支持網絡
有力保障,就是讓兒童感到時時事事被呵護、被托舉,感到無論遭遇什么都可以繼續向前,都可以繼續微笑。
一是健全教師關愛機制。建立“教師減負清單”,取消不必要的重復任務;試行“零考核”及多形式的免檢制度;開展教師運動會、春秋游等活動舒展教師身心;設立特需學生班主任項目和家校矛盾項目組,為教師托底;心理醫生走進學校,開展教師心理援助。
二是健全家校社協作機制。學校在建立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會的基礎上,開展家長課堂、沙龍、論壇、開放日;開展“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給未來二十年后的孩子寫信”主題活動;開發《凝視》《木偶》《壓力》等心理劇;編寫“教育民主型家庭”“五好家長”評價標準,開展好家風展示;主動走進社區開辦“紫荊夜校”,通過AI賦能家庭教育,指導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提高家庭教育成效。
三是安全預防機制。每班設立心理安全員,做好情緒觀察員、矛盾調解員、心理聯絡員等工作;定期開展學生心理篩查,進行針對性輔導及定向心理矯正;邀請專業人員構建家校醫社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
四是特需支持機制。當學生遭遇家庭重大不幸、班級意外等,啟動特需援助項目。
11年來,學校通過“五維友好”模式致力于推動全體學生健康的核心自我評價的形成——我有價值、我能決定、我能做到、我不焦慮。在被看見、被尊重中為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打好人格底色。
|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綜合改革2024年度研究課題“教育評價引領小學心理健康生態圈建設”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4JGY03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