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 《科技導報》2025年第5期科技新聞-卓越亮點
大數據揭示22億年前大陸巖石圈的增厚事件
距今1000萬年以來弧-陸構造體系中東亞地區玄武巖的Dy/Yb(稀土元素鏑和鐿的比值,常作為構造背景的判別指標)空間分布。
黑色虛線將巖石樣本分為板內和島弧組
(圖片來源:作者團隊)
大陸巖石圈厚度控制著地球構造模式、克拉通穩定性和礦產資源分布,但其演化歷史長期缺乏有效研究手段。傳統地球物理觀測方法難以追溯古老巖石圈厚度變化,而現代板內玄武巖作為古老巖石圈熔融的典型產物,依然缺少利用其來反演地球早期巖石圈厚度及演化規律的方法和認識。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團隊基于全球51522組玄武巖地球化學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創新性建立玄武巖熔融深度定量反演方法。采用移動平均法和蒙特卡洛模擬分析,首次揭示22億年前與陸內玄武巖噴發有關的巖石圈增厚現象:熔融壓力從小于2.5 GPa躍升至大于 3 GPa,對應巖漿源區石榴石殘留比例從小于5%劇增至大于20%。地幔的持續冷卻和休倫期冰川的融化可能促使地球構造樣式在22億年前左右從間歇式俯沖轉變為持續式俯沖。穩定的俯沖作用推動了 Nuna超大陸(也稱為哥倫比亞超大陸,是地球歷史上最早形成的超大陸之一)的聚合,從而引起全球大陸巖石圈板塊的水平擠壓和垂向增厚。
該成果為追溯前寒武紀巖石圈厚度和演化提供了全新地球化學估算和示蹤方法,為板塊構造啟動時間、超大陸旋回機制等提供了新的證據,為理解地球早期熱體制演變和克拉通的持續穩定提供了理論支撐。
(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
Geoscience Frontiers,2025,16(2))
首次實現星地復雜環境下皮秒級微波時差測量
星地時頻傳遞鏈路(圖片來源:作者團隊)
隨著長期穩定度和不確定度更優的冷原子微波鐘(優于10 -16 量級)和冷原子光鐘(優于10 -17 量級)的在軌運行,如何建立穩定的星地時頻傳遞鏈路,實現星地復雜環境下的高精度時間同步,成為高精度空間時頻基準開展應用的關鍵,這也是空間時頻技術體系亟待發展的核心能力。現有的星地微波時間同步技術由于其在技術體制、誤差修正算法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僅能實現 10 -15 量級穩定度和亞納秒級時間同步精度,難以滿足高精度空間時頻基準對時間同步的需求。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張首剛、高帥和團隊與中國電科29所、武漢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提出了一種利用中國空間站—地面同步系統實現的改進型載波相位時間同步方法,該方法通過空間站—地面三頻載波與偽碼融合的觀測模式,基于系統化的同步誤差精化修正模型與校準策略,有效校正星地同步過程中的相對運動誤差、相對論效應、大氣誤差(包括對流層和電離層)以及固定時延偏差等,提升了星地時間同步的精度和穩定性。
該研究成果首次實現了星地復雜環境下皮秒級微波雙向時差測量,將在國家綜合PNT(定位、導航與授時)、地月導航等領域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
Satellite Navigation,2025,6(2))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