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誕生之日起,便一刻不停地自轉著,這一轉,就是漫長的 46 億年。
到底是什么賦予了地球如此持久的動力?
要理解地球為何能持續自轉,得從基本的物理定律說起。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告訴我們,假若施加于某物體的總外力為零,那么該物體的運動速度不變。
對于運動中的物體,在沒有外力干擾時,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靜止物體則總保持靜止,物體的這種維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就是 “慣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難直觀感受到這一定律,因為處處存在著各種阻力,比如摩擦力。一輛行駛中的汽車,一旦松開油門,最終會停下來,這是因為大地的摩擦力和空氣的阻力在不斷消耗汽車的動能。
但如果沒有這些阻力,一輛已經開始運動的汽車,就能依靠慣性持續運行下去。
天問一號太空飛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脫離地球引力時,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來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
而當進入太空飛行后,由于幾乎沒有阻力,它不再需要持續消耗能量,就能依靠慣性飛往火星,只有在需要改變方向和速度時,才需要再次消耗能量。
地球的自轉,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依靠慣性維持的運動。
一個轉動的物體同樣擁有慣性,就像旋轉的硬幣和陀螺,給它們一個初始的動能,它們就能旋轉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并不需要時刻提供額外的能量。
不過,現實中的硬幣和陀螺不會永遠旋轉下去,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它們與底部的接觸區存在摩擦力,摩擦力越小,旋轉的時間就越久,例如在冰面上旋轉的陀螺就比在水泥地面上旋轉的時間長;
其二,即使接觸面沒有摩擦力,它們還會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旋轉的動能會逐漸被這些阻力消耗,最終導致它們停止轉動。
但地球在太空中的情況則大不相同,太空近乎是一個真空環境,幾乎沒有空氣阻力,地球就如同在一個幾乎沒有阻力的空間中旋轉,理論上,只要沒有遇到足夠強大的阻力,它就可以一直旋轉下去。
那么,讓地球最初轉起來的力來自哪里呢?
這得從太陽系的形成說起。
大約 46 億年前,太陽系起源于一片巨大的原始太陽星云,這片星云由塵埃與氣體組成,且處于不斷旋轉的狀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星云開始向內塌縮,在塌縮過程中,物質逐漸聚集形成了恒星和行星。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角動量守恒,星云原本的旋轉狀態使得形成的恒星和行星也繼承了這種旋轉的特性,地球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了自轉。
不僅是地球,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包括太陽本身,都在自轉,只是各自的轉速有所不同。
行星的自轉速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行星初始形成時的速度,更快的坍縮速度通常意味著更快的旋轉速度;此外,隕石的撞擊也會對行星的自轉產生影響,這種撞擊既可能減慢行星的自轉速度,也可能使其加速。
在地球漫長的自轉歷程中,雖然太空環境近乎真空,為地球的持續自轉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并非完全沒有影響地球自轉的因素。
其中,對地球自轉速度影響較為顯著的是月球。
遠古時期,地球的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大約十幾億年前,地球 18 個小時就能自轉一圈,而如今則需要 24 小時。
這是因為地球和月球之間存在著潮汐作用,月球的引力對地球的海洋產生了潮汐力,這種潮汐力在地球表面產生了摩擦,從而消耗了地球的轉動能量,使得地球的自轉速度逐漸減慢。
與此同時,根據角動量守恒定律,地球損失的轉動慣性轉移給了月球,推動著月球逐漸遠離地球。
除了月球的潮汐作用外,地球自轉速度還存在著其他變化。科學家通過長期的觀測和研究發現,地球的自轉速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變化。
首先是長期減慢的趨勢,這種變化使得地球日的長度在一個世紀內大約增長 1 - 2 毫秒(約合每 35,000 年增長 1 秒),以地球自轉周期為基準所計量的時間,在過去 2000 年來累計慢了 2 個多小時。
除了月球引發的潮汐摩擦外,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等因素也可能對這種長期減慢產生影響。其次,地球自轉速度還有周期性變化。
20 世紀 50 年代,通過天文測時分析發現,地球自轉速度存在季節性的周期變化,春天變慢,秋天變快,此外還有半年周期的變化,周年變化的振幅約為 20 - 25 毫秒,主要是由風的季節性變化引起的。
大氣環流在不同季節的變化會導致地球表面受力情況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
最后,地球自轉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不過其原因目前尚待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有研究推測,地球內部的地核運動、地幔對流以及與其他天體的相互作用等復雜因素,都可能對這種不規則變化產生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