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至11日,由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古典文明與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全國柏拉圖論壇暨《柏拉圖四書》出版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成功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古典學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古典學教研室、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海南大學人文學院古典學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等全國多家古典學研究和教學機構共同協辦,并由重慶大學《古典政治哲學》輯刊編輯部承辦。
全國柏拉圖論壇的成立旨在推動漢語學界的柏拉圖研究邁向新的征程。首屆論壇以柏拉圖與古典學研究為主題,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浙江工商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河南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海南大學、揚州大學和華夏出版社等2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及出版社的4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柏拉圖對話新解”“柏拉圖與思想史研究新探”“柏拉圖與中西古典文明互鑒”及“柏拉圖與古典學研究的新展開”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開啟柏拉圖研究的新征程
會議在重慶大學A區博雅書院報告廳舉行,開幕式由重慶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古典文明與政治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成龍主持,重慶大學古典文明與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文濤教授、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林志猛教授和海南大學人文學院古典學研究中心主任程志敏教授先后致辭。
張文濤教授首先熱烈歡迎所有與會嘉賓,并介紹了成立全國柏拉圖論壇的緣起。習近平總書記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指出,古典學要“致力于推動文明傳承發展”,“促進文明對話,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了建設中西合璧的古典學,中國的古典學研究者不僅要扎根本土,更要深入認識西方文明的古典根基。柏拉圖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成立全國柏拉圖論壇的構想緣于世界古典學大會之后的同行共識,反映了中國學界柏拉圖研究在新時代往縱深發展的趨勢,學人們希望借此平臺開啟國內柏拉圖研究的新征程,以推進柏拉圖研究在中國落地生根、良性發展,實現共同繁榮柏拉圖學術的初心使命。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林志猛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國內柏拉圖研究已經進入到一個深刻的階段。在新時代和新征程上,漢語柏拉圖研究的學術共同體應聚焦于柏拉圖研究和古典學術的諸多關鍵議題,展開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探討,探尋其在當下學術語境中的全新展開路徑,發掘其在當代仍有的思想活力和深刻影響力。林教授也對此次論壇深入挖掘柏拉圖文本的思想意涵進行了展望。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古典學研究中心主任程志敏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目前國內柏拉圖研究和古典學研究已取得長足進展,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取得碩果累累,研究方法也呈現多樣化發展,但所有的研究路徑都應以對柏拉圖經典原文的細致研讀為基礎,通過深入文本來把握柏拉圖的思想脈絡和義理內涵。盛世必修典,當下正是靜下心來閱讀古典的好時代,中國的柏拉圖和古典學研究都需要在文本翻譯、注疏和研究方面持續努力,這需要耐心和恒心,更需要注重古典學者的代際傳承和人才培養。
柏拉圖對話新解
開幕式結束后,會議進入論文報告和交流環節,第一場討論由重慶大學哲學系何祥迪副教授主持。在首篇總論柏拉圖對話讀法的報告之后,其余關于柏拉圖單篇對話解讀的報告都按柏拉圖對話的傳統四聯劇順序予以排序,這也是首屆全國柏拉圖論壇在議程體例上的一種創新。
華東政法大學王江濤副教授在《“美的階梯”與柏拉圖對話的織體式讀法》中指出,柏拉圖對話分為單篇讀法和織體式讀法。織體式讀法的關鍵和困難在于如何確定串聯不同對話的主線,即從對話情節(蘇格拉底生平事跡)和對話背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尋找串聯對話的線索。按主題串聯對話是有別于上述兩種讀法的第三種織體式讀法,《柏拉圖四書》亦屬此列。任何可以串聯對話的主題都源于蘇格拉底問題,美的問題在本質上屬于蘇格拉底轉向,因而屬于蘇格拉底問題的一部分,從而可以成為串聯對話的嘗試。
海南大學賈冬陽副教授的《蘇格拉底如何克服虛無主義?柏拉圖〈泰阿泰德〉中的“知識即感知”初探》以蘇格拉底與泰阿泰德關于“知識即感知”的論辯為核心,揭示柏拉圖對知識問題與靈魂問題的雙重關切。通過知識根基的虛無化的探討揭示形而上學無法克服虛無主義,蘇格拉底式的“臨界之思”才是在形而上學與虛無主義兩極震蕩中的真正出路。
浙江大學林志猛教授的《柏拉圖〈斐勒布〉論快樂的形而上基礎》以《斐勒布》探討的核心問題引入主題的探討。斐勒布認為快樂是至善,蘇格拉底則闡明,僅有快樂或明智都不具有自主、自足且完滿的能力,最好的生活乃是快樂與明智的混合。與《理想國》《高爾吉亞》不同,《斐勒布》對快樂主義的看法顯得非常復雜,并非簡單的贊成或反對。在《斐勒布》中,快樂思想具有形而上學基礎,涉及對存在結構的分析,同時指向了實踐層面的生活方式選擇,包含鮮明的倫理意蘊。通過探究美好生活的本質,柏拉圖將形而上學與倫理學融為一體。
河南大學舒煒副教授的《厄里刻希馬庫斯的愛神頌》從學生們對《會飲》中的厄里刻希馬庫斯的關注引發問題意識,揭示現象背后的21世紀的技術問題本質。通過分析厄里刻希馬庫斯的位置、厄里刻希馬庫斯與泡薩尼阿斯的區別和厄里刻希馬庫斯與阿里斯托芬的靠攏,觀照技術與愛欲的辯證關系。
揚州大學胡鎵副教授在《愛欲的序曲:柏拉圖〈希帕庫斯〉繹讀》中分析了《希帕庫斯》的位置。他對比柏拉圖其他作品,進入文本閱讀,通過柏拉圖與修昔底德和亞里士多德對一則“因爭風吃醋導致僭政垮臺”的軼事產生三個版本的不同講述的對比,探討蘇格拉底對好利、價值與欺騙等問題的討論。
會議第二場討論由河南大學舒煒副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學講師陳鄭雙的《關于〈拉克斯〉研究的解讀與思考》首先討論和分析三篇解讀《拉克斯》的代表性論文,然后強調施特勞斯與伯納德特的解讀方法對于理解柏拉圖作品的重要意義,接著運用施特勞斯和伯納德特的方法來系統梳理《拉克斯》文本,最后得出“審慎與勇敢”密切相關的結論。
中共中央黨校成官泯副教授的《柏拉圖〈呂西斯〉中的philon》集中探討愛欲與友愛的關系。他指出“善好”(?γαθ?ν)和“屬己”(ο?κε?ον)的區分是柏拉圖揭示人類之愛的兩種終極人性依據。他指出我們應以綜合性的視角切入,理解柏拉圖關于愛的思考,也就是說,作為對屬己之物的欲望,友愛之中自然地包含著向上的、向善好的欲望。
同濟大學樊黎副教授的《卡利克勒斯的快樂主義》試圖理解《高爾吉亞》中卡利克勒斯的快樂主義立場及蘇格拉底批評快樂主義的實質意涵。與學界受尼采影響的流行解讀不同,樊黎認為卡利克勒斯的快樂主義是其思想的核心,反映了卡利克勒斯的民主式靈魂特征。
四川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章勇在《普羅塔戈拉和安提豐論自然與禮法》中探討作為古希臘哲學尤其是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的自然與禮法及其關系。他認為自然哲學家阿凱勞斯最先提出這一問題,智術師派則對此進行了詳細而深入地探究和論證。普羅塔戈拉把人的自然本性視為動物式的自我保存,由此,人需要結合在一起過政治生活,并且需要禮法和正義。安提豐則認為自然與禮法存在沖突,其根源在于禮法和正義只是人自我保存的自然本性的必要條件,并沒有絕對性和神圣性。
西南政法大學文學平教授的《普羅塔哥拉尺度命題的知識論辯護》從尺度命題與自我反駁論證、尺度命題不等于知識定義、尺度命題不會導致懷疑主義、尺度命題與客觀主義不矛盾、尺度命題與主體視角五個方面對普羅塔哥拉的尺度命題進行了全面而詳實的探討和辯護。
會議第三場討論由中共中央黨校成官泯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學肖有志副教授的《蘇格拉底好禮——柏拉圖<王制>(327a1-b8)講讀》通過具體分析了格勞孔和蘇格拉底一塊兒去佩萊塢港觀看禮拜新神的故事場景來分析蘇格拉底的好禮之心。在觀禮過程中,蘇格拉底能滿足自身對常人靈魂的神圣因素和儀式的秩序的好奇心,這種好禮的性情使得蘇格拉底能夠在言辭中構建一個美的城邦。同時,觀禮的過程隨著人群的聚集,蘇格拉底生活的最基本樣式——和年輕人在一起交談——就顯現了出來。
中國人民大學講師李致遠的《珀勒瑪爾科斯的正義與友愛——柏拉圖<理想國>第一卷331e-336a譯述》針對《理想國》第一卷圍繞正義主題的三場對話進行分析。他指出在蘇格拉底引導下,珀勒瑪爾科斯把西蒙尼德的“正義即歸還所欠”解釋為“正義即助友損敵”,最終得出“正義不損害任何人”這一更高論點。珀勒瑪爾科斯之所以能不斷修正和提高見地是因為他重視朋友。朋友既可能指向權勢,也可能指向好人。真正的好人是追求智慧和幸福的人,也就是哲人,因此珀勒瑪爾科斯可能會成為哲人的朋友。
重慶大學羅曉穎副教授在《柏拉圖“線段喻”意旨論析》中認為,柏拉圖為闡釋哲學教育所做出的三個比喻中,線段喻具備既抽象又形象的特質,它以極簡的形式融合了前蘇格拉底哲學關于自然現象和自然本體的論爭,常見的從認識論角度進行的解釋不足以揭示線段喻在《理想國》甚至柏拉圖思想中的重要意義。她選擇回到文本本身,在《理想國》的整體論證框架中重新審視線段比喻的多重意旨,厘清作為“宇宙之草圖”的線段如何被用以闡釋宇宙結構、人類認識的機制和限度及危險、哲學的本性和理想政治的可能性等問題。
中山大學黃俊松副教授的《論柏拉圖<理想國>中的靈魂觀》探討了《理想國》卷四到卷十靈魂觀的變化:從獨立的靈魂三分,到相互依賴的三分,再到靈魂二分、靈魂一分。針對這一變化,他采取了政治與超政治的雙重視角,重視對話本身的語境及創新之處,用倒敘的方法進行了解釋。
浙江大學助理研究員郭文婭的《分裂困境與辯證救贖——柏拉圖靈魂的“一多矛盾”研究》為題,通過分析《斐多》等經典文本,揭示靈魂作為復合體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并指出這種矛盾既構成靈魂的分裂根源,又蘊含自我超越的可能;最終論證了柏拉圖通過辯證法實現靈魂救贖的路徑,強調靈魂在理性統攝的動態平衡中達成“善”的終極指向。這一思辨為理解人性的分裂與整合、有限與超越等根本問題提供了古典的形而上學范式。
中國人民大學彭磊教授的《柏拉圖和色諾芬論辯證法》通過梳理《理想國》關于辯證法的論述,指出辯證法涵蓋了通常所謂的“對話”“劃分”“假設法”等含義,這些含義相互交織,揭示出辯證法首先是友好談話的技藝,其次是對理念的探求。辯證法不同于智術師式的爭辯和反駁,也不同于純粹靜默的個人性沉思。辯證法的教育需要謹慎對待,因此柏拉圖對辯證法的論述并不充分。
柏拉圖與思想史研究新探
前三場討論主要都聚焦于柏拉圖的某部單篇對話進行解讀。第四場和第五場討論則將議題分別拓展到柏拉圖與思想史的關聯新探和柏拉圖與中西古典文明互鑒上。第四場討論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王玉峰研究員主持。多位學者圍繞智術師普羅塔戈拉、古希臘悲劇、色諾芬、亞里士多德、西塞羅、柏拉圖主義者、邁蒙尼德等及其與柏拉圖的思想史關聯進行深入探討。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萬昊在《無需理解的遠離——〈普羅塔戈拉〉》中就希珀克拉底與智術師的關系指出:雖然希珀克拉底與蘇格拉底“一起”離開,由于遠離智術師而得以保全自己的靈魂,但他很可能既不理解智術師,更不理解蘇格拉底。他認為促使希珀克拉底離開智術師的,反而是無需理解的智術師的失敗,而不是需要憑靠智識來理解的普羅塔戈拉對靈魂的敗壞。
海南大學講師龍卓婷在《萊因哈特的索福克勒斯研究——再論古典語文學的歷史與哲學之爭》中指出:萊因哈特對索福克勒斯悲劇的分析,摒棄了實證化的分析考據方法,貼近肅劇作品本身,以其獨特的精細和敏銳勾勒出戲劇場景的情感沖突。萊因哈特這種闡釋及其方法具有思想史意義:突破了技術性學問的藩籬,實踐并實現了尼采念茲在茲的“新”語文學——“以希臘古代為古典榜樣”“來理解我們自己,評判并借此超越我們的時代”。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崔嵬副教授在《哲學與智術之爭——施特勞斯如何解讀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的核心章節》中指出,要理解施特勞斯在寫完色諾芬的作品解讀之后產生的如釋重負的幸福之感,可以類比色諾芬在寫作蘇格拉底與安提豐的對話之時提及的蘇格拉底生活方式的“幸福”。這一對話完成了蘇格拉底對雅典人的忠告,修辭術與智術師合謀會葬送雅典的國運。相應地,借助于解讀色諾芬,施特勞斯完成了他作為美國公民的義務,傳遞出對美國學界的隱憂。幸福之感在于哲人比智術師多了一層家國之福。
重慶大學講師李雨瑤在《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二分法的批評——<論動物的部分>I 2-4》中指出,亞里士多德的《論動物的部分》對柏拉圖二分法做出批評,其核心問題是:面對各種各樣的動物,我們是應該對每一事物分別進行研究,還是應該先普遍研究genos(屬)再到個別(種)?這本質上是關于“一”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二分法的探討和批評,是為了澄清在不同層次上的“一”,并看到種與屬的分別是基于什么被劃分出來的。
海南大學程志敏教授的《蘇格拉底的轉變與圖貝羅的反駁》圍繞蘇格拉底思想是否存在、從自然哲學到倫理學的轉變以及如何理解這一轉變展開探討。他指出:蘇格拉底重視將天事與人事相結合,強調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實現靈魂升華。傳統觀點受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人影響,認為蘇格拉底致力于倫理學,對自然漠不關心。但西塞羅筆下的圖貝羅對此提出反駁,他指出蘇格拉底在談論倫理問題時也涉及數、幾何和和諧等自然學內容。這場關于蘇格拉底的爭論,反映出對其思想理解的差異,也體現了自然哲學與倫理政治哲學關系的復雜性。
重慶大學羅勇副教授在《希臘化哲學中的另一個柏拉圖》中圍繞柏拉圖的形象及哲學思想展開探討。他分析柏拉圖形象在不同柏拉圖主義發展階段存在演變,著重討論柏拉圖哲學究竟是獨斷論還是懷疑論的爭論。他認為獨斷論者重視柏拉圖對話中的哲學內容,相信其傳達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學說,構建了龐大的柏拉圖哲學體系,而后者則重視對話形式,普魯塔克正是這種理解的典型代表。
華東師范大學張纓副教授的《柏拉圖哲學對邁蒙尼德的影響》通過疏解邁蒙尼德在《迷途指津》中對各相關論題的闡述,考察他賦予柏拉圖的特殊重要位置。對邁蒙尼德來說(或許在同樣的意義上也是對施特勞斯來說),柏拉圖是其顯白教誨與隱微教誨之間那個“雅努斯”:他既面向律法的信仰者,又面向律法遵循者中潛在的哲人。由此,柏拉圖成為邁蒙尼德同時捍衛律法與哲學的指路人與路標。
柏拉圖與中西古典文明互鑒
第五場討論由海南大學賈冬陽副教授主持。多位學者圍繞柏拉圖與孟子、柏拉圖與荀子和柏拉圖與莊子的思想異同分別進行比較,以及圍繞柏拉圖與普世社會問題、美國虛無主義危機及中國近代思想家陳煥章關于天下問題的論述等進一步拓展討論議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王玉峰研究員的《西方形而上學與東方心學的一種對話》以懷特海對歐洲哲學傳統的經典論斷為引,梳理了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淵源,并借巴門尼德等哲學家的論述,構建起“存在即努斯即理念”的邏輯鏈條。王玉峰融合哲學儒道釋學問,從俄爾普斯教神話到柏拉圖四線段理論,又從蘇格拉底“禪定”“涅槃”的文獻記載到佛教文本,最終落腳于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展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東西方哲學對話,并從中發現兩者具有“心物同一”的共同性。
西南政法大學董衛國副教授的《從心靈秩序到政治秩序:孟子與柏拉圖的同途殊歸》圍繞孟子與柏拉圖政治哲學思想的異同,揭示并比較二者的思想特質。他認為兩位哲人雖共享“政治秩序根植于心靈秩序”的認知起點,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理論建構:孟子以四端之心為樞紐,將道德情感與理性熔鑄于倫理世界;柏拉圖則通過靈魂三分學說,剝離欲望干擾,觸及理念世界的至善。二者分野的本質在于思維方式和對世界本原問題(本質與現象)的看法不同。
四川大學張爽副教授在《“禁暴除害”與“勝過不義者”:荀子與柏拉圖的義戰思想》中展開了一場古代中西方戰爭倫理的深層對話。面對長平之戰后趙國的軍事困局,荀子在《議兵》中建構了“仁政優先于兵法”的理論體系,這與柏拉圖《理想國》擴展正義外延、通過護衛者制度確立懲戒性戰爭的理念形成呼應,但二者存在分野:荀子將政治共同體作為戰爭合法性的源泉,柏拉圖則以理性對激情的馴化為戰爭賦權。
南京大學朱金晶副教授在《理型與自然:柏拉圖<斐多篇>與<莊子>的互鑒式比較研究》中,以中西兩位哲人互為對鏡,探索超越表層異同的深層對話路徑。她認為二者皆建構“形上-形下”世界,但希臘以靜止“理型”截斷經驗流變,中國則以“氣化宇宙論”將流動關系升格為形上維度。
重慶大學張文濤教授的《柏拉圖與普適社會》基于對《法義》卷三等相關文本的初步考察,闡述了柏拉圖的古典政治哲學與帝國或普世社會問題的內在關聯。他通過文本細讀,探討了柏拉圖在關于政制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考古學性質探究中,針對帝國和普世社會的反思,尤其是柏拉圖通過重新解釋希臘歷史和探討海洋、陸地與德性的內在關聯,表達了對雅典帝國的深刻批判。
海南大學講師唐敏的《美國智識精神考:再談美國式虛無主義》以美國地理與精神史為經緯,探討中美文明博弈的雙重維度。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既需保持與美競速的制度自信,更須警惕啟蒙敘事與傳統斷裂造就的價值真空,在文明復興中抵御虛無主義,方能在世界歷史變局中實現政治成功與文化主體性建構的雙重突圍。
重慶大學講師王淇的《論永久和平:陳煥章的天下主義》從主權觀念、不純臣原則、均勢主義三個方面對陳煥章的理論進行了系統梳理。她指出,在帝國主義和文明論的雙重陰影下,陳煥章一方面試圖從比較的視野出發,探索中國社會發展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又力圖重構儒學的普遍主義。儒家的戰爭與和平思想是對傳統天下觀念的創造性轉化。
柏拉圖與古典學研究的新展開
11日上午在五場討論結束之后,重慶大學張文濤教授主持了題為“柏拉圖與古典學研究的新展開”的圓桌討論,就柏拉圖研究與古典學研究的關系及如何進行新的展開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張文濤教授首先指出,本次論壇是對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召開的深刻回應,中國人的文明意識與文明抱負促使了古典學研究在中國的全面興起,而中國柏拉圖研究的新階段和中國的古典學興起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
海南大學程志敏教授表達了對我國古典學和哲學在學科建制方面拓寬學科視域、進一步完善哲學教育體制的殷切期待。他指出,目前仍然需要大力夯實柏拉圖的翻譯和研究基礎,在學術研究方面要做到多延伸、廣涉獵,力求融會貫通,做好全方位深入研究,讓哲學之思貫通學術、思想、文明。
浙江大學林志猛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當前柏拉圖研究領域已構建起較為堅實的學術根基,為系統研究提供了文本保障,但古典學視角下的柏拉圖研究仍需深化拓展,尤其在倫理學、政治哲學及靈魂學說等領域仍存在多重闡釋空間。施特勞斯等學派呈現的差異化解讀路徑,既展現了學術爭鳴的活力,也折射出經典文本的永恒魅力。針對中西方文明對話的學術實踐,學界尚需建立更具象化的思想史譜系,厘清古今智慧傳承中的關鍵點。除此之外,柏拉圖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價值不容忽視。他呼吁道,作為教育工作者,同行應充分重視經典文本的教育功能,秉承文明傳承和批判性思考的教育使命,相信通過文本闡釋能夠喚醒學生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性思考,這種智性啟蒙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具根本性。
中山大學黃俊松副教授感悟參與本次首屆全國柏拉圖論壇所收獲的不僅是思想碰撞的智慧啟迪,更有學者群體間純粹而熾熱的學術情誼。他指出,從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思想長河中,柏拉圖哲學始終展現出跨越時空的生命力,既經受住了不同哲學范式的嚴謹檢驗,又在方法論層面持續激發出新的研究路徑。我們應該立足中國學術場域,對本土學者充滿信心,通過扎根經典文本與思想史脈絡的雙重深耕,完全能夠形成兼具本土視野與國際對話能力的研究范式。與會論文所展現的學術活力與理論可能性,恰恰印證了柏拉圖思想作為方法論引擎的當代價值。展望未來,黃俊松副教授期待以柏拉圖研究為支點,催生更具原創性與解釋力的中國哲學和中國思想的話語體系,在國際學壇展現中國學人的思想鋒芒。
同濟大學樊黎副教授發現當代柏拉圖研究呈現出“新舊交織”的特點,相比過去,如今學術成果更為豐碩,但研究方法正經歷重要轉向。如施特勞斯側重單篇文本精讀,但柏拉圖作品的特殊性在于任何對話都需與其他對話進行互文參照才能完整理解,恰如柏拉圖本人用“編織”比喻的那樣,唯有通過經緯交錯般的整體視角才能捕捉其思想精髓。柏拉圖思想對后世有長久影響,但這種影響始終伴隨著批判性反思,唯有將傳承與批判雙重維度結合,才能準確把握柏拉圖思想的當代價值。
四川大學張爽副教授主張古典學研究需置于古今沿革的脈絡中展開,其核心不僅在于追溯西方文明的“史前史”,更需關注古希臘之前多元文明的交融過程,所謂“為今之學”既包含對政治秩序的永恒追問,也蘊含文化精神的深層共鳴,這種特質使得中西方古典研究在問題意識上形成跨時空對話。在學科融合趨勢下,研究者既要重視古典語言訓練的根基作用,也要直面人工智能等新潮流帶來沖擊,探索技術輔助與人文洞察的平衡點。我們要以文明互鑒為視角,實現“從古之道,為今之學”的學術擔當。
上海大學肖有志副教授分享了自己青年時代讀《會飲》受到的啟發,進而談到柏拉圖對青年讀書熱情的影響。他拋出“好學者是如何學習的?后學如何看先賢?”等問題,進而指出真正的學習不應止于知識接收,而需通過反復研讀經典與先賢展開跨時空對話,懷揣謙遜態度汲取智慧,同時以當代問題意識進行批判性轉化,這種學術傳承的本質也正是教書育人的實踐過程。肖有志還提到翻譯工作的重要性:它既是跨越語言屏障的橋梁,更是讓經典思想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煥發新生的創造性勞動。
西南政法大學董衛國副教授對與會學者表達感謝與欣賞之后提出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究竟是在中國做古典學,還是構建屬于中國的古典學?”作為深耕中國傳統學術的研究者,他坦言西方學術視野的介入為其帶來了思想方面的“刺激”,可見這種跨文明對話不是簡單的知識補充,而是激發本土學術反思的催化劑。他特別強調,當代學術研究必須扎根現實土壤,在時代命題中捕捉傳統哲思的當代生長點。
總結與展望
閉幕式由重慶大學張文濤教授做總結致辭。張文濤教授對本次會議的討論做了簡要回顧,認為本屆論壇涌現出了諸多富有啟發的學術洞見。針對中西比較維度,他強調柏拉圖研究必然要納入文明比較互鑒的框架,盡管中西古典政治哲學關注的具體問題有差異,但在德性政治、靈魂教化等根本問題上都存在著深刻呼應。就研究方法而言,在多元方法的碰撞中,研究者既需堅守學術立場,更應保持開放心態,每個學人都會面臨不同的“攪局者”,正如當初柏拉圖就與“攪局者”們(智者派和詩人)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一樣。張文濤教授代表全國柏拉圖論壇的發起單位和協辦方,誠邀與會者們對論壇后續的開展方式和議題等建言獻策,共同夯實中國的柏拉圖研究和古典學研究。他也轉述海南大學程志敏教授的期許,呼吁同仁們堅定信心:隨著翻譯成果與原創研究的不斷累積,中國必將成為世界的柏拉圖研究和古典學研究重鎮。
最后,張文濤教授向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學古典學系等全國柏拉圖論壇發起機構暨會議協辦單位、所有參會學者、重慶大學《古典政治哲學》輯刊編輯部同仁、會務組師生表示了誠摯的謝意。在全體與會者的熱烈掌聲中,首屆全國柏拉圖論壇圓滿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