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908字 | 閱讀需7分鐘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體系發生深刻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揭示中國社會發展模式的文化內涵實屬必然。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解讀中國實踐與中國經驗的時代需要。世界史研究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世界史學者肩負著推動中國全面看世界、讓世界正確了解中國的使命,因此必須發揮中國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體性作用。
堅持辯證唯物史觀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傳入中國,持續影響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后現代主義強調認識主體的作用,強調認識主體的表現、話語、文本、心境等,淡化或忽視歷史客體的獨立性,甚至質疑歷史研究的科學與理性基礎,由此滋生相對主義或虛無主義現象等。例如,美國思想史家海登·懷特強調歷史的敘事、虛構與修辭,荷蘭史學思想大家安克斯密特強調歷史的表現及經驗,英國歷史哲學家詹金斯強調歷史研究中的譜系與影響,美國史學理論家伊格爾斯強調歷史研究的文化轉向等。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范式背道而馳,過分強調認識主體的作用。在中國學術界,要想減緩或規避后現代主義的沖擊,必須明確世界史研究主體性表達的路徑與邊界,運用辯證唯物史觀,使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更好地發揮“資鑒”與“明道”等功用。
提倡主體性與客觀性相結合。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但必須以尊重客觀事實為前提,不能完全按照經驗邏輯與話語邏輯虛構歷史。因為社會實踐始終是歷史敘述和書寫的唯一來源,研究者的智識、語言、書寫、敘述等均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與環境,亦在長時段受到客觀史實與歷史規律等制約。因此,世界史研究既要正確地運用以歷史客體研究為主的歷史理論,也要注重以歷史認知研究為主的史學理論探索,不斷發展和完善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世界史理論體系,為確立中國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體性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強調整體性與規律性。世界史研究領域廣泛,方法多樣,但研究的“碎片化”并不可取,因為歷史現象的總和無法構成歷史史實的總和,“碎片化”歷史無法讓人看到整體的歷史。另外,也不能以語言的邏輯代替歷史自身的演進邏輯,這樣會影響歷史的真實性。世界史研究必須提倡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并舉,以體現歷史研究的整體性與規律性為目標。
重視抽象思維與理論思維。唯物史觀的認識論就是實踐論,并非刻板的教條,而是對社會實踐與精神生活的高度把握。當前中國世界史研究偏重于實證研究,過分強調現象解讀,理論創新意識略顯薄弱,抽象思維與理論思維的運用也明顯不足。恩格斯曾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因此,強調世界史研究的主體性,就必須注重抽象與理論思維,重視有中國特色的認識、敘述以及書寫模式,以此消解后現代主義產生的消極影響。
堅持現實關懷與時代精神并舉
新中國成立后,世界史研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并與社會主義事業緊密相連。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經濟全球化使中國深度融入世界,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世界史研究也在這一進程中持續發展。當前,世界史研究者肩負重要使命,需要更加全面且深入地認識世界,持續吸收世界先進科技與治理理念,總結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教訓,同時也要讓世界更準確地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現實。
呼喚現實關懷。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起步晚、領域廣、內容雜,這對世界史研究的主體性提出挑戰。很顯然,中國的世界史研究不能照搬歐美研究模式,更不能像后現代主義只重主體而輕視客體,而應當聚焦于解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同時兼顧世界史研究的新動態、新理論和新方法,以兼顧理論與現實需要為己任,從而彰顯中國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體性。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曾提出,“對現實的曲解必定源于對歷史的無知,而對現實一無所知的人,要了解歷史也必定是徒勞無功的”。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如果缺乏現實關懷,就會失去主動性,甚至會失去生命力。
反映時代精神。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要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中國開啟改革開放,需要借鑒外國歷史進程中的經驗教訓,現代化研究遂成為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性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持續增多,環境史、全球史、跨國史、海洋史等遂成為世界史的研究主題,上述研究充分反映了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所追求的價值取向。因此,追求時代精神、解決時代問題,始終是中國特色世界史研究主體性建構的重要方向。
彰顯學術和社會擔當。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需有高度的學術自省和自覺,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不能將學術研究大器小用,僅僅變成個人的學術偏好或學術同道的清議,而應以學術為公器,以追求真理為目標,以天下為己任,真正擔負起世界史研究的學術使命和社會責任。具體來講,世界史研究不僅要以敘述并書寫世界歷史真相為己任,還要以探索世界歷史演變、文明嬗變、國家興衰的基本規律為目標,肩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這一宏大敘事使命。
堅持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長期以來,美歐國家在世界史研究體系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該體系被深深打上西方中心主義印記。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世界呈現多中心發展趨勢,世界歷史的解釋模式發生變化。如何基于非西方的現代化經驗,建立新的世界史理論體系,是國內外學術界共同面對的使命。我國世界史研究者應挖掘中國史學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提供釋讀世界的獨特視角。
繼承經世致用的中國史學傳統。中國史學一向有“以史為鑒”的治學傳統。唐代史學大家劉知幾曾指出:“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以書寓史,以史論道,引古籌今,以道治國,一直是中國史學的重大使命,歷代治史者莫不以此為己任,將史學當作治世之典。中國的世界史研究也需繼承經世致用的史學傳統,關注世界歷史的重大問題,探索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把握世界變化的潮流與趨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資鑒,為中西文明互通互鑒提供有力的理論和知識支撐。
保持深刻的歷史意識與人文精神。自古以來,中國史學就有尊重歷史、敬畏先圣的傳統,總結過去、駕馭現實、籌劃未來,一直是中國史學的重要理念。為此,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必須堅持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意識:從敬畏歷史,到了解歷史,再到運用歷史,始終堅持歷史思維的繼承性與發展性,堅持科學思維與道德傳統并舉。與此同時,世界史研究還應堅持人文精神,包括以人為本的立場、抑惡揚善的歷史褒貶職能,以及不同學科的融合與借鑒等。誠如清代史學大家章學誠所言:“夫通史人文,上下千年,然而義例所通,則隔代不嫌合撰。”中國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體性必須體現歷史意識與人文精神,將其訴諸世界史的書寫與敘述。
堅持自主創新思想與民族自覺。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要想真正打破西方中心主義藩籬,必須厚植并發展世界史研究中的自主創新思想,例如,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整體史觀等。與此同時,必須體現民族自覺,運用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意識以及話語解讀世界歷史,這種民族自覺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情感記憶、思維模式、觀念積聚、精神寄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中國特色世界史研究的主體性。
(作者:許海云,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