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農歷五月初十,我們將迎來又一個重要的節氣——芒種節氣。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農事耕種以這一節氣為界,過此之后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芒種”也叫“忙種”,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關于芒種節氣,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嫁種矣。”
在芒種時節,北方地區的越冬小麥已經陸續成熟,進入了收獲的高峰,是緊張的收獲季節;而在南方地區則忙著插秧播種。
可以說,芒種是一個直接與農業活動息息相關的獨特節氣 ,標志著一年中最忙的“夏收、夏種、夏管” 三夏大忙季節到來。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一候時,去年深秋螳螂產的卵,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
二候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感陰而鳴;三候時,能模仿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因感應到陰氣出現而停止鳴叫。
在芒種節氣,民間也有許多有趣的習俗。比如送花神,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人們迎花神,而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有的將五顏六色的絲綢帶掛在花枝上,也有的將落地的花瓣重新貼在樹體上。
還有安苗習俗,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在南方,每年五月、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便有了煮梅的習俗。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還會舉辦打泥巴仗節,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芒種可不一般,被老人們稱為60年一遇,據說有三大特點,我們也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大特點是芒種在端午后。2025年端午節是5月31日,而芒種在6月5日,也就是端午在前,芒種節氣在后,相差10天。
民間有說法 “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芒種端午后,家家啃豬腿” 。從農業生產角度來看,芒種在端午后,氣候條件往往更適宜農作物生長。
因為芒種之后,氣溫、降水等條件穩定且符合農作物生長需求,莊稼能茁壯成長,預示著將會是一個豐收年,所以才有“家家啃豬腿”這樣代表生活富足的說法。
第二大特點是今年芒種在農歷的五月份,算是來得比較晚了。老話說“四月芒種不忙種,五月芒種忙著種” 。
如果芒種在農歷四月,時間相對較早,農作物生長周期相對寬裕一些,農民們在安排農事時還可以稍微從容;
但當芒種出現在農歷五月,就意味著農事時間緊迫,農民們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播種、插秧等農事活動,不然就可能錯過最佳種植時機,影響農作物產量。今年芒種在農歷五月初十,農民們自然要抓緊時間忙碌起來。
第三大特點是今年芒種是在下午。
2025年芒種具體時間是6月5日17點57分,是在下午才交節 。農諺有云“上午芒種,三伏穿棉;下午芒種,旱死老牛” 。
當然,這不能從字面意思簡單理解為三伏天要穿棉衣或者真的會旱死老牛。從氣象和農業生產經驗角度分析,上午芒種,可能預示著后續雨水相對較多,氣候較為涼爽;而下午芒種,則有可能暗示接下來降水較少,天氣炎熱干旱,對農作物生長和農業灌溉提出挑戰。
芒種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節氣,無論是對農業生產,還是民間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今年60年一遇的芒種,其獨特的三大特點更是蘊含著先輩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的深刻認知,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