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視突然播出一部關于殲-10戰斗機的紀錄片,時機微妙得令人玩味——就在巴基斯坦高調宣布殲-10C擊落印度陣風戰機的幾天后。這部名為《殲-10傳奇》的片子表面是給年輕人灌愛國雞湯,實則暗藏三重信號:中國軍工需要更多“宋文聰式”的硬核科學家,南亞的天空正在改寫規則,而中方顯然不滿足于當軍火市場的配角。
(圖1)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空軍,手里攥著殲-7、殲-8這些二代機,看著美蘇的F-15、米格-29滿世界飛,活像拿著紅纓槍的武士面對火槍隊。紀錄片(如圖1)里那個“沒有圖紙、沒有模型”的細節絕非煽情——當年以色列中途毀約取消“獅”式戰機合作,西方技術封鎖比今天對中國芯片的制裁更徹底。
但科研人員硬是啃下鴨式氣動布局、數字電傳飛控這些硬骨頭,1997年首飛時漏油險情都能拍成好萊塢式驚險橋段。這種“逼出來的自主研發”路徑,和后來高鐵、5G的逆襲劇本如出一轍。
殲-10C這次在克什米爾上空的戰績,無論印度如何矢口否認,法國人那句“損失一架陣風”的曖昧表態已經讓這場暗戰有了答案。
陣風作為法國四代半戰機的招牌,單價2.4億美元的身價足以買三架殲-10CE,卻在超視距空戰中被PL-15導彈教做人。這里頭的技術玄機在于,中國把預警機體系、數據鏈和導彈射程玩成了組合拳——畢竟單機性能再強也架不住體系碾壓。
巴基斯坦空軍用實戰給中國軍工打了活廣告,馬來西亞航展上那些盯著殲-10CE的潛在買家,心里算的恐怕不止是性價比,更是未來戰場誰能給自己撐腰。
(圖2)
中巴這對“鋼鐵兄弟”的軍事合作,數據比誓言更赤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顯示,中國包攬了巴基斯坦81%的軍火進口。
從梟龍戰機到054AP護衛艦,伊斯蘭堡把國防命脈押在中方身上,換來的不僅是裝備,更是一套針對印度的定制化戰術。殲-10C入駐巴基斯坦(如圖2),等于在莫迪家門口擺了顆釘子——新德里緊急加購陣風、加速“光輝”戰機升級的背后,是南亞權力天平令人不安的傾斜。
中國在這盤棋里既是棋手也是莊家,賣武器的同時還附贈戰術培訓,這種“交鑰匙工程”可比蘇聯當年只知道賣米格機的玩法高明多了。
央視紀錄片里那些“航空報國”的熱血敘事,瞄準的從來不只是軍迷。當鏡頭掃過殲-10總師宋文聰泛黃的圖紙時,明眼人都懂這是在給“卡脖子”時代的科研人立標桿。
(圖3)
中國軍工的雄心早就寫在《國家記憶》這個欄目名里——他們要的不是一兩款明星武器,而是像洛馬、波音那樣的完整工業體系(如圖3)。
從渦扇發動機到相控陣雷達,殲-10產業鏈養活的何止是飛機廠,更催生出一批能把軍標轉民用的“隱形冠軍”。這種“以戰養技”的路線,比俄羅斯死守蘇聯老本聰明太多。
但殲-10的出海之路絕非坦途。美國不會坐視中國戰機搶中東土豪的訂單,俄羅斯的蘇-35還在虎視眈眈。更微妙的在于,中國既要靠軍售擴大影響力,又得避免刺激印度徹底倒向西方。
但不管如何,用巴基斯坦當試驗場,拿實戰數據說話,這比在展臺上擺模型更有說服力。
從殲-10到殲-20,中國戰機的進化史就是一部壓縮版的強國劇本:早期仿制的憋屈,技術斷供的絕地反擊,再到用體系創新實現彎道超車。如今殲-10C在克什米爾上空的硝煙,不過是給這個劇本加了條血腥注腳——當大國博弈進入硬碰硬階段,軍工實力才是外交桌上最硬的籌碼。中方顯然深諳此道:愛國教育不能只靠歷史課本,還得有實打實的戰果當教案。
#瞭望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