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現在,每年全球有超過53億臺電子設備依靠一種技術實現無線連接——藍牙(Bluetooth),而這背后站著一個由41000多家企業組成的龐大技術聯盟——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下稱“SIG”)。
SIG是一個國際標準制定組織,負責推進、保護和推廣藍牙技術這項全球連接標準,如今的藍牙技術就像是數字世界里的空氣和水,連接著無線耳機、汽車里的數字鑰匙,乃至工廠產線上的一個個傳感器。
然而,就是這么一項早已成為全球無線連接基礎設施、并深深植根于中國制造的技術,其背后的技術聯盟直到2025年2月才在中國“落戶”了自己的實體公司——藍牙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要知道,中國擁有其全球近七分之一的會員(約6000家),全球50%的藍牙芯片也出自中國。
“我們已經有五年的時間沒有召開這樣的盛會了,而且我特別希望的是,在今后的許多年,每年都召開這樣的藍牙亞洲大會。”2025年5月22日,藍牙技術聯盟首席市場官孔德容(Ken Kolderup)在深圳舉辦的藍牙亞洲大會上說。
他此行官宣的,除了上述已在北京悄然注冊的獨資公司,還有一個旨在“更好地服務中國會員”且計劃于年內成立的“中國成員小組”。
這不免引人思量,這家成立于1998年的跨國組織,為何時隔五年后重返中國再度召開藍牙亞洲大會,又為何在此時選擇給自己的中國戰略配上“中國戶口”?
“動態的市場”
“中國在整個藍牙生態體系當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也具有戰略性地位。”談及對中國市場的看法時,孔德容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強調。
他給出的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在中國大陸,我們總共有6000個成員公司,代表了這是所有國家當中擁有成員公司第二大的國家。更為關鍵的是,全球50%藍牙IC(集成電路)出自中國,全球所銷售的50%以上的手機產品也都是由中國的公司研發。”
這種舉足輕重的市場份額,與SIG此前在華運營模式中的某種“距離感”,在過去數年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反差。孔德容在現場明確表示,SIG愿意在中國市場進一步投入并深度參與,核心目標十分清晰:“以便我們能夠以最迅捷和最好的方式來服務中國所有的會員企業。”
新成立的“藍牙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無疑是SIG在華戰略的最新錨點,這家總部設在北京,并在上海、深圳設立了分支機構的新公司,被賦予了“帶來新的資源”的使命,以全面支持中國成員公司從技術研發、產品認證到市場推廣的各個環節。
孔德容在解釋其架構時提到,SIG的全球核心職能部門,如成員支持、業務發展、市場推廣乃至技術支持等,“都會有中國的代表在(中國)實體當中。”
“這樣的話,我們認為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在時區上,會對中國有更好的支持,也會有更好的管理,尤其對于本地的成員公司會有更好的支持。”孔德容說。
對于更深層次的本土化決策機制,孔德容也給出了積極信號,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在中國的團隊他們會被鼓勵來做出決策,由于這個市場上本身所有的動態變化,由他們來做出一些自主決策(會更高效),當然這個團隊也需要更好地理解本地的需求,以便將這些信息帶回總部,讓我們在做任何決策流程的過程中,都要考慮到中國成員的獨特需求。”
此外,孔德容亦表示,藍牙技術聯盟計劃于2025年下半年成立中國成員小組:“主要目的是能夠讓中國成員公司共同協作,同時也能夠為未來的成功進行很好的合作,另外也能夠讓這些成員公司一起給藍牙技術聯盟反饋一下整體的市場和未來藍圖是不是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
這意味著SIG不僅希望在中國市場“有人辦事”,更希望建立一個能有效聽取“中國聲音”,甚至能讓“中國經驗”反哺其全球戰略的常設通道。
“我們已經成立了中國實體。就在這周,我們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孔德容在會議現場特意提及,并當場發出邀請:“我現在鼓勵大家,如果還沒有掃描我們的微信號的話,請和我們進行互聯,因為這是一個極好的平臺,能夠讓您及時獲取藍牙究竟在做什么。”
此外,與本屆藍牙亞洲大會同期舉辦的UnPlugFest(UPF)互操作性測試大會,也首次在亞洲對開發者免費開放,吸引了大量工程師參與,現場一度“座無虛席”。
“我們也認可成員公司希望進行更多的測試活動的機會,這也是我們想要做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些測試活動當中,讓這些公司互相在一起更好地交流,以便保證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是成功的。”孔德容表示。
SIG的一系列動作,標志著其在華角色從過去的“遙控指揮”或“技術輸出方”,向一個更需扎根、更強調共建的“本土深耕者”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當孔德容被問及如何看待來自中國本土新興無線連接技術的競爭時,他回應稱:“首先我們非常歡迎在無線領域的任何創新,藍牙在許多市場上很幸運地目前還處于非常好的市場地位。但是我們也不能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歡迎競爭,我們從中也能受到鼓舞,以在一個動態的市場上快速演進。”
孔德容口中的“動態的市場”,并非空泛之談。
近年來,中國本土力量在近距離無線連接技術領域動作頻頻,其中由華為主要貢獻、并集結了中國信通院、電信運營商,以及榮耀、聯想、TCL、OPPO、vivo等數百家家本土產業鏈巨頭和研究機構的星閃聯盟,便是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一支。
在星閃聯盟的官網表述中,其目標是“推動新一代無線短距通信技術的創新和產業生態,承載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終端和智能制造等快速發展的新場景應用,滿足極致產品性能需求”。
自2020年星閃聯盟成立以來,相關工作進展迅速,2022年11月,星閃1.0標準便已發布。商業化落地也緊隨其后:2023年9月,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便宣布華為MatePad Pro 13.2將首發支持星閃技術;隨后,搭載了支持Polar碼技術(一種前向錯誤更正編碼方式,用于訊號傳輸)的麒麟A2芯片的華為FreeBuds Pro 3耳機面世,率先實現了1.5Mbps(數據傳輸速率)的無損音頻傳輸,直接將戰火燒到了藍牙音頻的腹地。
更具標志性意義的是,根據公開報道,2025年1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航天星閃”無線通信模組已成功完成搭載飛行試驗。
面對這樣一個中國原生的、對標甚至在某些場景意欲超越現有技術、背后站著龐大本土產業鏈且已在消費電子和尖端領域都展現出應用實例的競爭者,藍牙技術聯盟在中國市場感受到的壓力,恐怕遠非孔德容那句“我們歡迎競爭”所能完全描繪。
SIG此番大張旗鼓地強化中國本土化部署,成立北京公司、籌建中國成員小組、向本土開發者示好,除了提升對現有6000家中國會員的服務黏性,更深層的戰略意圖,恐怕也是希望通過更緊密的生態捆綁和更敏捷的本地決策,來加固其經營多年的技術標準“護城河”。
但這道“河”能否有效抵御“星閃”這樣本土新生力量的沖擊,未來幾年無疑將是關鍵的觀察期和博弈期。
“技術新武器”
組織架構的本土化,終究要服務于技術標準的演進和市場版圖的擴張。藍牙技術聯盟若想在中國這片對技術迭代速度要求極高、市場競爭近乎“內卷”的熱土上持續保有話語權,只是姿態上的“親民”顯然并不夠。
“今年(2025年),藍牙設備的出貨量達到了50億臺,我們預計到2029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80億臺。”孔德容在會議現場給出了最新的預測數據。龐大數字的背后,是藍牙技術早已不滿足于僅僅充當手機與外設間的“隱形線纜”,而是將其連接的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孔德容詳細描繪了藍牙重點發力的應用市場圖景。首先,在音頻領域,藍牙耳機、耳塞等設備依然是絕對主力,“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達到了9億的出貨量,在今后的幾年之內,我們預計這個產品類別的出貨量將很快達到10億。”孔德容說。
其次,PC外設(鼠標、鍵盤等)同樣是藍牙的傳統強項。“2025年,我們預計人機接口設備的出貨量將會達到3.86億。”孔德容強調稱。此外,對于新興的物品查找(Find My)標簽市場,孔德容的判斷是:“屬于比較早期的市場,今年出貨量將會達到8000萬,但是這個標簽市場將會迅速增長。”
另外,可穿戴設備市場也是藍牙的“基本盤”。“2025年的藍牙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會達到3.23億。”孔德容特別提到,“智能手表已經集成了非常多的健康功能,另外我們看到的另一個趨勢是一次性的穿戴設備,它能夠更好地監測健康狀況。”比如,越來越多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正在采用藍牙技術進行遠程病人監護,“從最簡單的體重測量一直到血壓儀、血氧儀這樣一些工具的測量”。
在商業與工業應用方面,藍牙也正展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孔德容強調:“藍牙已經成為在無線資產追蹤方面的領先科技,就2025年而言,我們的藍牙資產追蹤的標簽出貨量將達到2.45億。”他還提到,全球工廠正在廣泛應用藍牙技術進行設備、材料乃至工人安全管理方面的追蹤。同時,針對工廠設備預測性維護的需求,“我們預計到2026年為止,大約45%的無線狀態追蹤的傳感器都會搭載藍牙連接”。
電子貨架標簽(ESL)則是SIG近年極力推動的另一個高增長領域。“這個領域我們很興奮地看到它的增長是如此之快,到2029年,也就是幾年之后,我們將會看到電子貨架標簽的出貨量將達到1.38億。”孔德容認為,ESL不僅能提升零售業的運營效率、減少紙張浪費,還能幫助行業更好地管理易腐商品的損耗。
與此類似的,還有用于供應鏈管理的智能標簽,其特點是超低功耗,部分甚至無需電池。“我們認為到2029年的時候,智能標簽的出貨量將會達到1.4億。”孔德容甚至樂觀預測,這個市場的規模“將會變得巨大,比如說達到10億以上”。
這些不斷拓展的應用場景,對藍牙技術本身的核心能力,如傳輸速率、連接距離、定位精度、功耗控制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過去那種“夠用就好”的無線連接思維,顯然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藍牙技術路線圖的演進,也清晰地表明了這一趨勢。
孔德容還在會議現場重點介紹了藍牙技術的幾項關鍵升級。“Auracast?(SIG于2022年發布的針對新世代藍牙音頻分享的全新商標)是我們幾年前就開始重點投資,并且在這方面有了非常多能力的一個創新。”孔德容解釋,其核心功能是“能夠用一個單獨的發射器,將音頻發給無數的接收者”。
就此,他描繪了一些典型的應用場景:“比如你可以將自己的音頻和你周圍的人進行分享;或者,你在一個公共場合的時候,比如音樂會,能夠聽到質量更高的音效等。”顯然,SIG希望借此撬動公共場所音頻分享和輔助聽力等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另外,藍牙信道探測(Channel Sounding)技術則直指精準定位的市場痛點。“去年我們剛剛推出精密測距這一增強功能,主要是通過藍牙信號探測,能夠真正讓我們提升在距離感知方面的體驗。”孔德容說,“這個增強不僅可以用于Find My的功能,同時也可以使數字鑰匙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對此,三星電子系統LSI(大規模集成電路)連接團隊執行副總裁Joonsuk Kim在會議現場表示:“藍牙信道探測為‘Find My’網絡、數字鑰匙解決方案等各種聯網設備帶來了真正的距離感知功能。同時,新增對HDT(高吞吐量數據傳輸)的支持,代表著藍牙技術的一大進步——顯著提高速度、可靠性和能效。從厘米級定位,到高分辨率無損無線音頻和高靈敏度游戲外設,這些創新技術正在為開發者和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體驗。”
對于備受業界關注的高吞吐量數據傳輸(HDT)技術,孔德容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就速度而言,我可以給您具體提供一個數據,也就是從2Mbps到約8Mbps。而且除了速度方面的提升以外,HDT無論是在可靠性還是穩定性方面也都將有很好的提升。”他進一步表示,“有了HDT的技術之后,你的數據以及傳輸速度以及軟件下載速度,比你現在所體驗到的手機或者智能手表的體驗感要快得多。”
孔德容預計,HDT及相關的高分辨率無損音頻標準,將在2026年前后推出。此外,孔德容還透露,SIG正在進行一項前瞻性的技術布局,即推動藍牙的工作頻段從目前日益擁擠的2.4GHz,向更寬廣的5GHz乃至6GHz擴展。
“我們的成員公司希望能夠拓展到這些新的頻段去,所以無論是在速度方面、容量方面、延遲性還有準確度方面,都能夠因為拓展到這些新的頻段,保證藍牙在今后的幾十年順暢地運行。”他解釋說。
一系列的技術迭代與升級,勾勒出藍牙技術聯盟的戰略意圖:在確保“萬物互聯”廣度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連接的質量與體驗的深度,以應對各個細分領域層出不窮的專用無線技術的挑戰,并持續開拓新的商業增長空間。
但在中國這個全球技術迭代最快、市場競爭也最為“內卷”的獨特競技場中,藍牙技術聯盟的這些“新概念”和“新武器”,能否真正幫助其數量龐大的中國會員企業在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并獲得消費者青睞,將是檢驗其技術戰略成敗的唯一標準。
(作者 鄭晨燁)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鄭晨燁
深圳采訪部記者 關注新能源、半導體、智能汽車等新產業領域,有線索歡迎聯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