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人淡如菊人設:為何觀眾力挺沈眉莊,卻集體討厭如懿
《甄嬛傳》播出之后爆火,并且長紅到現在,這也是當初它的姊妹篇《如懿傳》開拍時,所有人都覺得會大火的原因之一。
但拍攝時有多自信,最后的結果對比就有多明顯。
《如懿傳》播出期間,直接被提前播出的《延禧宮略》碾壓,無論是熱度還是口碑通通比不過。
后來好不容易依靠二創視頻扭轉了口碑,近幾年又陷入了新的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如懿傳》中的如懿走的是“人淡如菊”的人設,大家難免拿她跟《甄嬛傳》里的愛菊人士沈眉莊對比。
不過,沈眉莊和如懿雖然都被貼上了“人淡如菊”的標簽,但觀眾對兩人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沈眉莊廣受喜愛,如懿卻飽受爭議。
原因有很多層面:
角色內核的差異:清高與隱忍
1. 沈眉莊的“清高自持”
沈眉莊出身名門,從小接受正統教育,行事端莊卻不失傲骨。她因“假孕事件”看透了帝王薄情后,選擇主動疏離權力核心,轉而侍奉太后,保持精神獨立。
她的“淡”是清醒后的選擇,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的傲氣。
而且,她雖不爭寵,但仍有底線與鋒芒。比如為了報復華妃不惜自焚,更多次為甄嬛冒險出頭,展現了對友情的珍視和對惡勢力的反抗。
她對溫實初的愛情是“清醒的沉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因短暫的真情流露更顯人性光輝。
2. 如懿的“隱忍妥協”
如懿的“淡”更多是生存策略。她從小浸看透了宮廷斗爭,被迫適應規則,但始終在權力與情感之間掙扎。
她的隱忍常被解讀為軟弱,尤其在面對乾隆的猜忌時,缺乏有效反擊,最終淪為“被犧牲的棋子”。
更重要的是,她這個人是矛盾的:她既想保持本心,又不得不卷入權謀,這種撕裂感削弱了角色的連貫性。
比如對海蘭的利用與疏離顯得冷漠。
劇中她的盟友(海蘭、惢心等)因她受傷,她的反應也被觀眾批判“冷血”。
情感共鳴的強弱:友情與孤絕
1. 沈眉莊的“溫暖支點”
沈眉莊與甄嬛的友情是全劇最動人的情感線之一。
兩人自幼相識,歷經背叛仍彼此扶持,眉莊甚至在臨終前仍為甄嬛籌謀。這種雙向奔赴的深情,讓觀眾感受到后宮中難得的人性溫度。
比如眉莊為甄嬛送物資、罰跪時的陪伴、臨終托孤等情節,強化了她的有情有義。
2. 如懿的“孤獨困境”
如懿的盟友關系(如與海蘭)更具工具性。海蘭為如懿不擇手段,但如懿始終以“皇后”身份居高臨下,缺乏平等的情感互動。
她的孤獨感更多來自自我封閉,而非外界壓迫,難以引發觀眾共情。
而且,如懿對乾隆的深情缺乏對等回應,對海蘭的付出也顯得理所當然,削弱了角色的情感厚度。
反抗姿態的對比:傲骨與屈服
1. 沈眉莊的“傲然反抗”
沈眉莊的“淡”是主動選擇,她以疏離權力、追求本心完成了對封建制度的無聲抗議。
比如她拒絕為復寵討好皇帝,甚至通過“出軌”實現精神自由,這種叛逆更符合現代觀眾對獨立女性的期待。
2. 如懿的“消極承受”
如懿的悲劇被歸因于“命運”而非個人選擇。她雖在后期與乾隆對峙,但反抗大多停留在語言層面(如斷發),缺乏實質行動力。
觀眾更期待她像甄嬛一樣“黑化逆襲”,但如懿的隱忍最終導向自我毀滅,顯得壓抑無力。
劇情設定的影響:爽感與壓抑
1. 《甄嬛傳》的“成長敘事”
沈眉莊的“淡”是成長后的覺醒,她的選擇推動了劇情發展(如揭發華妃、促成甄嬛復仇等),符合觀眾對“逆襲”的期待。
2. 《如懿傳》的“消解希望”
如懿的“淡”被嵌套在無解的悲劇循環中,她的隱忍沒有換來任何轉機,反而加速了自身消亡。
觀眾對前者的推崇,本質上是對“堅守本心”的贊美;對后者的厭惡,則源于對“妥協無力”的排斥。
當然,觀眾集體排斥如懿,也在于主角周迅對于角色的理解相對淺薄,她固執堅守人物“非黑即白”、“宮斗無用”的規則導致角色整體充滿了矛盾。
或許看完沈眉莊才會明白,一個人有優點有缺點才會完整——
正如你只有看到了惡才會理解善良的魅力;只有真正去宮斗過,看到大結局的滿目蒼涼時,才會真正理解“宮斗無用”、“槍響之后沒有贏家”。
所以,真正的人淡如菊并不是不合群、強行與人疏離,而是即便身處人群中,依舊保持本心。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