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曾經像特斯拉一樣堅持“進口身份”的雷克薩斯,最近干了一件讓整個汽車圈沸騰的大事——它終于在上海獨資建廠了!這件事有多厲害?它不僅是日本車企在中國獨資建廠的首例,更是特斯拉之后第二家拿到“上海超級工廠入場券”的外國車企。有人甚至預言:“這可能會復制特斯拉的劇本,讓雷克薩斯成為中國新能源戰場上的新變量。”
一場醞釀了二十年的“牽手”
早在2005年,坊間就流傳著“雷克薩斯要國產”的小道消息。當時雷克薩斯剛在中國站穩腳跟,堅持用進口車打天下,還立下規矩——“銷量不到十萬輛不國產”。結果2021年它一口氣賣出22.7萬輛,卻依然按兵不動。直到今年2月,豐田突然宣布要在上海金山建廠,這場持續二十年的“國產拉鋸戰”才算塵埃落定。
為什么現在才出手?背后藏著三個關鍵轉折點:首先是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的中國速度,讓豐田意識到再不進場就晚了;其次是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示范效應——95%本土化率、三小時產業圈的神奇效率,連日本工程師都感嘆“這簡直是汽車工業的魔法”;最后是中國市場從“加分項”變成“必答題”,畢竟全球每兩輛電動車就有一輛跑在中國的道路上。
上海金山藏著的“秘密武器”
如果你開車從杭州灣跨海大橋往北,半小時就能看到金山區那片112萬平方米的工地。這里藏著雷克薩斯的“中國野心”:比特斯拉臨港工廠更大的面積、規劃年產能10萬輛、2027年投產純電車型。更妙的是,方圓50公里聚集著寧德時代、匯川技術等138家上市零部件企業,連一顆螺絲釘都能在3小時內配齊。
這種“立等可取”的供應鏈有多強?舉個真實案例:特斯拉上海工廠曾用18個月實現從破土到量產,而雷克薩斯新工廠將采用模塊化車身技術,開發周期縮短40%。就連電池這個核心部件也不再是難題——豐田自研的固態電池即將量產,充電10分鐘續航1200公里的黑科技,直接對標國內頭部新勢力。
從“日本匠心”到“中國智造”
今年上海車展上,雷克薩斯全新ES純電版驚艷亮相。這款車背后藏著個有趣的故事:它的內飾采用“竹層透光飾板”,設計師團隊專門跑到浙江安吉考察竹材,最后把江南煙雨般的意境融進了座艙設計。更驚喜的是車載系統接入了鴻蒙生態,支持方言語音交互,連導航都能自動避開“網紅堵點”。
這種“中國定制”不是偶然。豐田首次把研發決策權從日本總部移交中國團隊,還設立了“中國首席工程師”制度。比如即將國產的LF-ZC概念車,從方向盤阻尼到座椅通風量,全部按照中國用戶的體感數據調校。用項目負責人加藤武郎的話說:“我們要把西湖邊的微風和重慶火鍋的熱氣都裝進車里。”
一場沒有終點的“雙向奔赴”
站在外灘金融中心頂樓俯瞰,黃浦江兩岸分布著12家跨國車企研發中心。雷克薩斯的加入,讓這條“汽車創新走廊”愈發耀眼。數據顯示,項目落地后將帶來1000個高技能崗位,并拉動長三角氫能、自動駕駛等20多個關聯產業發展。更有意思的是,工廠采用的碳中和技術未來可能反哺日本九州工廠,實現綠色制造的全球聯動。https://tieba.baidu.com/p/9739975388
https://tieba.baidu.com/p/8974779013
https://tieba.baidu.com/p/9739974892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0219768741975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70292233470459
回看特斯拉上海工廠的軌跡——它不僅讓Model 3價格下探到25萬元區間,更帶動臨港形成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如今雷克薩斯攜146億投資入場,或許正在書寫新的篇章:當“工匠精神”遇見“中國速度”,當固態電池碰撞智能座艙,這場跨越山海的技術共舞,注定會擦出更耀眼的火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