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隨著電視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熱播,大家對了解北宋歷史的熱情進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對古汴梁的歷史極有興趣。要說起東京城,我們一定繞不開《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其筆下的畫卷為我們展現了一座市井繁華的東京城,其富庶熱鬧的生活也為眾人所向往。北宋開國為什么要將都城定于開封呢?而定都開封又為北宋的發展帶來哪些利處?
一、尷尬的“四戰之地”
開封,古稱汴梁,號稱“八朝古都”。三代的夏,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金朝都曾在此建都,故而名噪歷史。古時的開封繁華富庶,但其實在歷史上,很多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對這座都城并不太看好。
為什么呢?
最重要原因就在于,開封在軍事上處于高度劣勢。開封號稱“四戰之地”,四面八方都沒有多少可供防守的地形地貌。其地四周多為平原,北邊除了黃河可作天險,其他地方幾乎無險可守。論山川險要,它既不如古都長安,也不如旁鄰洛陽。
北方的游牧民族從北京或山西南下,騎兵俯沖華北平原,只要越過黃河天險,兵鋒即可直指汴河。
而這種情況,在宋朝時期便體現的尤為明顯。北宋在與遼朝、金朝作戰過程中,就曾多次遭受過遼與金的軍事威脅。
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在1104年9月,遼圣宗與蕭太后率軍南下攻宋。不到20天,部隊就到達了離東京城不遠的河南澶州。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宋走到了末期。
1127年8月,金軍完顏宗翰與完顏宗望分別從從云州、保州,分兩路進軍,金軍勢大,連克太原、洛陽、真定、中山等城市,僅3個月,就已陳兵于東京城外。同年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北宋因此滅亡。
可以說北宋的覆滅與都城的選址還是有一定關系的。實話實說,單純從安全角度考量,開封還真不是一個最佳的理想都城。
那么,既然開封的地理形勢如此拙劣,那么宋朝有沒有想過要遷都呢?
還真考慮過。早在北宋初期與中期之時,就有人提出過要遷都洛陽。
第一個提出來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我們知道,開封作為“四戰之地”,本身是沒有什么軍事地形優勢的。而皇帝要想解決都城防務問題,就需要在城中派遣大量駐軍。而軍隊是要吃糧食的,軍隊多了,運輸負擔自然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匡胤就和臣下提出要仿效漢周,遷都洛陽。《宋元資治通鑒》有載:“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漢周故事,以安天下也。”
結果沒成想,趙匡胤一提出要遷都,立馬招致群臣反對,尤其是弟弟趙匡義的反對。趙匡義在開封勢力盤根錯節,自然不想遷都。所以他提出一條反對理由:國家防務“在德不在險”。太祖一聽,弟弟說的這么冠冕堂皇,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說什么,這件事后來也就罷了。
到北宋中期之時,國家“冗兵”“冗費”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時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又一次向仁宗提議遷都。《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對仁宗說:“洛陽險固,而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當漸廣儲蓄,繕宮室。”
但這件事又因為反對派呂夷簡不同意,所以又沒做成。自此之后,開封就一直作為北宋都城,直到滅亡。
縱觀北宋一朝,因都城問題在軍事上吃癟的事情,還真是不少。都城問題在宋朝皇帝那里也著實是一塊心病。
但我們說凡事總得看全局,有一弊必有一利,有一壞便有一好。開封雖說在軍事上處于劣勢,但在其他方面優勢可就太多了。所以定都開封在歷史上也有其合理性所在。我們如果從城市地理的角度來說,一個城市要想發展,一定與優越的地理區位分不開關系。那我們不妨就以地理區位作為切入口,看一看定都開封有哪些優勢。
二、定都的合理性
開封歷史悠久,定都底蘊深厚。自從夏朝開始,開封就已經成為都城。而漢唐之際,長安、洛陽罹遭戰火,城市資源環境均遭受到大規模破壞,唐亡之后,實在難為都城。而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開封的經濟地位則日趨上升。五代之際,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就分別在開封定都,經過它們數朝對這座城市的不斷開發經營,開封的都城狀貌已初具規模,北宋借前朝歷史之便,在開封建都,實在是便利有余。
北宋東京城圖例
開封還具有地理優勢,水陸交通極其的便利。
從陸路角度講,開封北接北京,西鄰甘肅,東通連云港,南近淮河。雖然從軍事角度講,它是一塊“四戰之地”的劣地,但如果從經濟角度分析,它卻是一塊四通八達的交匯良地。
若從水路角度講,開封連接金水河、五丈河、惠民河、淮河,借助隋朝大運河的便利渠道,縱橫四方,一來有利于糧食進京,二來也有利于貿易繁榮。
在北宋開國之初,宋太祖便在東京城設置專門的發運使疏通水路,負責管理各地的物資進京。太宗繼位后,有一年開封鬧災荒,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中央則干脆下令,讓各地只儲存三個月的糧食物資,其他則全部運往開封。于是從史書中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每天運河上來往的船只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最后,如若從政治角度考量,開封的政治位置也非常優越。河南號稱“天下之中”,北宋定都開封,為政治帶來的最大好處,則是便于中央控制全國。
綜合上述幾條原因我們發現,東京能夠興盛,與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三、人口與商業價值
開封地理位置優越,便能帶來大量人口。從北宋建國前,到北宋滅亡后,東京城的人口都始終保持在百萬以上,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開封成為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第一大都城。在10到12世紀的世界上,人口高達百萬的城市少之又少。東京城眾多的人口也能為這所城市的發展帶來興旺的人氣。
開封城交通便利,人口繁盛,必然會帶來商貿的發展。隋唐時期,長安城實施“坊市制”。而坊市制度最大的弊端則在于限制了人們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流動。譬如,唐朝規定:百姓們每天只能在中午12點到下午天黑前進行貿易。傍晚鐘一響,大家就得收攤回去了。而且,唐朝在晚上還實行“宵禁”制度,所以在當時,也沒有出現像現在所謂的“夜市經濟”。不僅如此,為了方便管理,唐朝在長安城規定,商貿活動只能在城中的左右兩端進行。這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東市”“西市”。“坊市制”的施行,嚴重阻礙了商品貿易的自由流通。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不合理的制度則出現了松動。在宋真宗時期,便廢“坊市”,開夜市,都城夜生活因此也驟然發達起來,商貿景象十分繁榮。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住在開封城里的人們,平常都不太愛在家做飯,一到飯點大家都想出門下館子。所以很多飯店經常忙活到半夜才打烊。而有些熱鬧的街市,甚至是24小時營業。
開封人比較會玩,光吃飯不行,吃完飯總還得找點娛樂項目。所以,為了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說書的、唱曲的、跳舞的專業班子就都發展起來了。這也就是所謂的“勾欄瓦肆”。可以說,當年北宋開封人民的日子,過的是相當舒適的。
發達的商業,為開封帶來巨額的財政收入,我們知道,北宋政府常常缺錢,如果能從商業貿易中獲得更多的稅收,這對北宋政府而言是求之不得的。所以這也是北宋定都開封的一條原因與利處。
文史君說
都城的選擇,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都城選址優良,便有利于國家的興盛繁榮;都城選址草率,則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都城的選址。北宋所選的都城開封城,是綜合歷史、地理、商業、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后,最終確立下來的。而歷史的發展,也告訴我們,北宋一百多年的繁榮興旺,與當年定都開封的正確決定是離不開的。
參考文獻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年。
王立群:《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上下》,大象出版社,2012年。
蘇升乾:《清明上河讀宋朝》,商務印書館,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虹泉清逸)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