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沙星辰醫療美容醫院(曾用名“美博士臻美顏”)屢屢因誘導消費、虛假宣傳、醫療事故等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
據黑貓投訴、紅網等投訴平臺信息顯示,2024年以來,關于該醫美機構的消費者投訴內容增長迅猛。更令人擔憂的是,面對消費者維權與監管部門調查,其相關行為即便被曝光,依舊隔一段時間又出現,機構方也因此被認為是“有恃無恐”。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讓長沙星辰醫美如此肆無忌憚?面對消費者,他到底又藏著多少套路?
“劇本殺”式誘導消費:醫托、貸款與價格欺詐
長沙星辰醫美可以說是當下醫美市場“醫托拼房”亂象的典型。
以消費者王女士的遭遇為例,據2024年《瀟湘晨報》報道,她在某美容院被安排與兩名“顧客”同處一室,對方不斷吹噓在星辰醫美整形的“完美效果”,并強調“今天有院長特批折扣”。在長達6小時的封閉環境中,王女士從2999元體驗套餐被誘導至4.2萬元消費,而且付款時收款賬戶竟是私人賬戶。
很明顯,王女士這是遭遇了“劇本殺”式誘導消費。而作為受益方,長沙星辰醫美很難脫得了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醫托拼房”模式早已在醫美市場形成成熟產業鏈。據悉,在此過程中,美容院每單抽成可以高達40%-60%,為了能更加取信于消費者,部分“托”甚至需接受話術培訓,因此享受導流的醫美機構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醫托拼房”之外,長沙星辰醫美還深陷強制貸款與價格迷霧。
比如,價格不透明是該機構另一突出爭議。根據消費者投訴平臺黑貓投訴2025年3月數據,涉及星辰醫美的投訴中,多數內容都提及到價格欺詐。例如,消費者周女士的太陽穴填充項目被標價3萬元,而同項目其他顧客僅需1萬元。更惡劣的是,部分消費者被誘導辦理年利率超24%的醫美貸,有學生甚至通過網貸平臺借款,最終因無力償還導致信用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星辰醫美似乎深諳話術陷阱,從“容貌焦慮”到人身攻擊,機構方均駕輕就熟。
“女性要先愛自己”、“現在不做一輩子后悔”……當機構銷售人員利用性別焦慮精準施壓,這種封閉環境下的高壓營銷極有可能會引發消費者的“決策癱瘓”,進而導致非理性消費。
醫療技術失守:從手術失敗到藥品黑箱
涉及到長沙星辰醫美,另一則關于消費者劉女士的案例同樣引發廣泛關注。
2025年1月《三湘都市報》披露,劉女士在星辰醫美接受“星辰之眼”雙眼皮手術后,因眼瞼嚴重不對稱導致抑郁傾向,院方卻以“個人體質差異”為由拒絕擔責。而且,類似案例不在少數:有消費者鼻修復術后鼻孔大小不一,填充術后面部腫脹持續半年,投訴后僅獲“免費修復”承諾,實則陷入無限修復循環。
“整容”變“毀容”,機構方的技術缺陷令人觸目驚心。
更令人不安的是藥品管理亂象。
長沙市市場監管局2024年7月通報顯示,長沙星辰醫美使用的部分肉毒素無法提供合法采購憑證,涉嫌使用走私藥品。另有消費者注射“干細胞填充”后出現面部硬結,檢測顯示填充物含違禁生長因子,但機構拒不提供成分說明,這種“黑箱操作”直接威脅消費者生命安全。
面對藥品來源成謎的情況,長沙星辰醫美安全隱患突出。
此外,該醫美機構的醫療流程似乎也形同虛設。
手術室護士術中刷手機、術前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術后僅開具抗生素……據某離職員工向媒體爆料,為壓縮成本,長沙星辰醫美曾讓無資質人員參與手術,甚至重復使用一次性耗材。當消費者索要手術錄像時,院方卻以“設備故障”推諉,關鍵證據的缺失令維權難上加難。
監管困局:更名把戲與執法疲軟
面對大量的投訴與曝光,為何長沙星辰醫美仍然能夠持續套路廣大消費者?
一方面,機構方擁有著“金蟬脫殼”式更名規避責任的手段。
天眼查數據顯示,該機構自2020年至今已三次更名,每次更名后,關于品牌的投訴量就會驟降,但事實上實際運營團隊未變。這種“換馬甲”操作不僅可以逃避行政處罰,更讓法院判決執行陷入僵局——當消費者勝訴后卻發現被告公司已注銷,維權自然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執法滯后助長了機構方的囂張氣焰。
盡管國家出臺了《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但執行效果存疑。比如面對輿論對于長沙星辰醫美的質疑,長沙市衛健委曾回應媒體稱,對星辰醫美的多次檢查中僅作出2次行政處罰,理由多為“證據不足”。更無奈的是,面對消費者提供的“醫托”錄音證據,監管部門認定其“屬正常營銷行為”。
最后,維權成本高企,令消費者被迫沉默。
“耗不起”是多數受害者的心聲。考慮到醫療事故鑒定需預付數萬元費用,訴訟周期長達1-2年,而機構通過注銷主體、轉移資產等方式便可逃避執行,變相助長了類似長沙星辰醫美這類機構的亂象。
法律界人士指出,現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醫美糾紛的適用性較弱,懲罰性賠償難以落實,客觀上縱容了機構違法。
長沙星辰醫美的亂象絕非個案,而是整個醫美行業沉疴的縮影。要根治頑疾,行業需從“運動式整治”轉向系統治理。具體舉措可以包括:建立醫美“黑名單”全國聯網,將頻繁更名機構納入重點監控;強制手術全程錄像云端備案,確保診療過程可追溯;修訂《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將醫托行為明確列為詐騙,提高違法成本;設立醫美糾紛專項救濟基金,解決消費者“維權難”痛點。
醫美行業的本質是醫療,而非生意。只有打破“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的惡性循環,才能真正遏制機構的囂張氣焰,守護消費者的“顏值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