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梅雨季要搞新花樣了。長江中下游的鄉親們注意,梅雨季要遲到。老黃歷算的6月6日入梅,氣象局說要推后。
江淮地區6月16日才接梅雨,兩湖得等到20號。副高磨磨蹭蹭,雨帶北推慢,入梅時間差不少。
今年梅雨季可能超長待機38天,從6月初到7月中。
傳統算法和現代預報杠上了,到底該信哪一個?農諺說“早梅雨不休,晚梅旱斷伏”,這話啥意思?要是6月中下旬入梅,三伏天怕是要熱得冒火。
端午節在5月31日,跑在梅雨前頭,有啥講究?
老輩人講“入梅在尾,六月穿棉”,今年會應驗不?
氣象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梅雨量增10%-15%。洞庭湖周邊和皖南山區,可能有極端強降水。
但江蘇北部、浙江東南部,前期可能會旱一陣。高溫高濕少不了,相對濕度85%以上,體感悶熱。農民最關心的,是這雨對莊稼是好是壞?
雨多能解渴,可澇了咋辦?2018年就有農田被淹。提前挖排水溝、修排水系統,準備工作不能少。
家里也得防潮濕,內褲曬不干,衣柜要發霉。烘干機、除濕盒安排上,空調除濕別忘電費高。舊報紙、粉筆這些老辦法,說不定能派上用場。
網上年輕人都在吐槽,杭州靠除濕機續命。南京人買三打襪子,上海晾衣架長蘑菇了。梅雨季是災難還是浪漫?
打工人通勤可犯了難。有人說該發“烘干幣”,你覺得這主意咋樣?氣象專家說可能“梅中有伏”,梅雨三伏無縫接。
那時候又濕又熱,簡直像在蒸籠里蒸。這樣的天氣,老人孩子得注意,別中暑別受潮。
農業上更得小心,澇了排水,旱了灌溉,兩頭都得顧。政府是不是該多幫忙,修水利設施,防患于未然?
數據顯示,2023年梅雨季減產15%,今年得警惕。管理得好,損失能減少,關鍵看準備到不到位。
你家那邊往年梅雨季啥情況?
有沒有特別的農諺?評論區說說你家的防潮秘方,點贊高的有禮包。不管梅雨季咋變,提前準備總是好的。
關注天氣號,實時掌握雨情,心里才踏實。
以上信息供參考,具體天氣以當地預報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