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入梅啦!比往年早,老輩人說“早入梅,雨不愁”。芒種逢丙是老規矩,今年6月5日芒種,6日丙午日,正好入梅。
梅雨季和梅子熟相關,南方早黃北方晚,老祖宗靠干支定日子。
“早入梅,雨不愁;晚入梅,熱死牛”,這話在村里傳了幾十年。早入梅意味著雨來得急、下得長,從六月能綿延到七月。
雨水多了田里溝渠滿,莊稼喝水足,稻穗能沉甸甸壓彎稈。可也有麻煩,衣裳晾不干是小事,就怕河溝漲水、山路塌方。
晚入梅更愁人,雨少太陽毒,田裂得像龜殼,老牛拉犁直喘氣。今年入梅比過去十年最早的6月8日還早兩天,算挺早的了。
老話雖這么說,可前些年也有例外,早入梅卻沒下夠雨。所以不能全靠老經驗,還得盯著天氣預報,心里才有底。梅雨季一來,屋里潮濕得很,墻角長蘑菇都不稀奇。
老祖宗的土法子挺管用,木炭包起來放床底,吸潮效果不錯。門口掛把干艾草,老人說能驅霉,屋里霉味能少不少。
雨天寒氣重,生姜切片泡腳,腳底板熱乎乎,濕氣能趕跑。對種地來說,梅雨季雨水足,水庫能蓄滿,旱季就不心慌。但氣候變暖后,梅雨季也不穩定,有時雨多成災,有時雨少干旱。
我個人覺得,老經驗是寶貝,但也得結合科學,雙管齊下才行。
南方種水稻的鄉親,得提前清溝渠,別讓雨水積在田里漚根。東北雖說梅雨季影響小,但也得留意強對流天氣,別傷了莊稼。
有人覺得老諺語過時了,可這些經驗是祖輩傳下來的,有參考價值。也有人擔心,現在天氣變化大,光靠老辦法可能不夠,得學新招。
其實兩者不沖突,土法子能用,科學方法更得懂,相輔相成最好。比如防潮濕,除了木炭艾草,條件好的用抽濕機,效果更快。莊稼補肥也一樣,傳統草木灰有用,再結合化肥,苗子長得更壯。
現在關鍵是,早入梅雨多,得趕緊行動,別等災害來了才后悔。清溝渠、修田埂,把排水系統弄好,雨水來了能及時排走。大棚種植的農戶,檢查一下加固情況,別讓大風吹翻了棚頂。
家里存點常用物資,像塑料布、沙袋,關鍵時刻能派上用場。
還要多關注氣象信息,現在手機上就能看預報,方便得很。村里要是有種植能手,多跟人家取取經,問問他們咋應對。我知道有些鄉親習慣按老法子來,這沒問題,但也別排斥新辦法。
畢竟種地靠天吃飯,多學些本事,心里更踏實,收成更有保障。今年入梅早,降雨可能多,這是挑戰,也是機會,就看咋應對。雨水多了,只要管理好,莊稼能長得旺,秋收說不定是個豐收年。
可要是不當回事,排水沒做好,積水爛了根,損失可就大了。所以啊,從現在開始,把該做的準備做好,別偷懶,別拖延。
現在該做啥?
清溝渠、備物資、學方法,一樣都別落下。有不懂的地方,問問村里的老人,或者找農技員,別自己瞎琢磨。種地是個精細活,天氣變化快,咱得跟著變,才能穩得住收成。
最后說一句,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丟,科學種地的法子更得學,兩手硬才穩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