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沉,江蘇蘇州人。擅長水墨畫。1951年蘇州美專學習。195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留校任教。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作品有《機車大夫》、《塞上競技圖》等。出版有《盧沉周思聰作品》。
盧先生從本科就開始畫江南鄉(xiāng)村小品人物,先生是江蘇蘇州人,對江南情景從孩提時就貯入在心靈里,一種美感從生活的道路中漸自獲得。
在20世紀70年代先生小品畫仍然保持著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80年代先生小品畫以人文關懷的審美體驗經(jīng)歷著時空變遷,歲月磨礪之印跡,90年代至21世紀初先生小品畫漸自墨凝筆渴,似有醉墨、醉筆之意味,這一時期先生小品畫已進入到“敦兮若其樸”的境界。
先生的小品畫是性情的感覺,是學養(yǎng)與品格的顯現(xiàn),是心性的境界。
品味先生的小品平淡中和,筆墨寬厚,先生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畫以筋骨、精神清朗敦厚的筆墨風格呈現(xiàn)出平淡天真的心體。生活中的先生心清若水,靜氣純真,平常心常駐于普通的事物與普通的人。
陶淵明在40多歲有詩: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nóng)物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陶公的詩意正是盧老師中年的常態(tài),先生的生活狀態(tài)與陶淵明極相似,熱愛自然,熱愛平凡,向往躬耕。
在80年代至90年代的美院校園,小花園內(nèi)學生們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先生練太極拳的身影。學生們都喜歡走近先生,那時先生與學生們在一起如同躬耕一般,一個班5~6位學生,最多也是11位,學生們在努力地畫著,不懂就問,到提問最多的時候,先生也是細心地講來,生怕學生聽不懂。
先生給學生做示范時,一大群學生,還有旁邊教室的學生也都來了,大家圍著先生,先生說這么多人看,怕是畫不好了。開始示范時先生講些要領、方法,當畫到一半時,先生已全力投入在示范的狀態(tài)里,直至畫完。這時早已過了午飯時間,先生與學生們?nèi)允怯袉栍写稹?/p>
那時的美院真像一個大家庭,很多先生們都住在學院內(nèi),學生們常??梢愿惺艿较壬鷤兒啒愕纳罘绞脚c人格所在。在美院的操場上,我們常看到盧先生騎自行車去買菜、取牛奶、買饅頭或到食堂排隊買飯菜。那時我作為助教時常向先生匯報教學情況,有時在先生畫室也經(jīng)常碰到學生拿著作業(yè)、習作,先生就像面對熟人一般認真熱情地談著,這些平常而模糊的情景極平淡極純真。
中國文化崇尚溫柔敦厚與平淡天真的人文心境,先生為學為教心純其真,光明透徹。先生說無論讀書或是作畫都要貫穿學理,并能將感知與做畫、做人、做學問形成一致,這是先生教書多年形成的心性。中央美院中國畫系80年代中后期設有小品課,記得盧先生上課時拿著厚厚的教案講要領,分析范畫,力主對傳統(tǒng)的學習要持有修身正心的體驗。
先生談到小品畫練習先學習古人方法,技術上要一絲不茍,注重自己學習中獨有的感受。先生說不要有壓力,畫壞了再換紙,小品畫可以按自己的隨感、隨遇、隨想來畫,畫身邊的生活,只要自己覺得有情趣,都可入畫。
小品畫在要求上也不復雜,但技術之表現(xiàn)是從學習傳統(tǒng)開始的,取意、構(gòu)圖、造型、筆法、墨法、筆墨等在小尺幅中是可以隨性情而生發(fā)的。小品畫特點是便于探索性,從想法上可以很快的去體會筆墨的感覺,如同練字一般,但要認真,切不可因為小而草率,不論是內(nèi)容先行還是筆墨先行都可以在小品畫中嘗試。
進而盧先生還談到:小品要畫得好,靠修養(yǎng)、生活與情感和筆墨的積累。我記得在課上,盧先生講述小品畫的章法,以南宋小品及金農(nóng)、任伯年、齊白石小品畫等為范本。先生提出在筆墨內(nèi)涵上多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意味,如列舉宋人梁楷的寫意性筆墨極簡意趣深厚;明代陳老蓮的人物多取意象造型,同時還舉出當代畫家崔子范先生的作品和西方現(xiàn)代藝術經(jīng)典作品,從審美至筆墨結(jié)構(gòu)作細細分析。
于此先生提出關注形式注重理性的思維與實踐,要求小品創(chuàng)作練習多畫生活所見所感。先生思與道,教與學無一日不在,他強調(diào)注重體驗,更要緊的是讓筆墨接近生活與心性的感受向知與行靠近。先生把理性的思維與實踐的方法貫穿起來要求筆筆有出入,實則筆筆要來自生活,出自意象。
1980年,周思聰與盧沉在遼源煤礦井下寫生
1980年盧先生與周老師,遠赴吉林遼源礦區(qū)深入生活,忠實的記錄著礦工平凡的工作和生活形象。又,1982年赴內(nèi)蒙古大草原寫生,兩位先生感受著牧馬人和大自然的壯闊。在星移月轉(zhuǎn)的平常日子里,先生從課堂、家庭、社會、自然中都實實在在感知平凡的意義,尋覓普通勞動者的平凡境界。
周思聰與盧沉《礦工圖》
這一時期,兩位先生創(chuàng)作了主題畫《清潔工人的懷念》、《礦工圖》等。盧先生創(chuàng)作了《醉酒圖》、《鳴禽圖》、《古人消夏圖》等小品畫,先生以畫中人為知己,與其共享甘苦之樂。
盧先生在中年之后的小品畫表現(xiàn)飲酒內(nèi)容為多,先生中年飲酒,后來身體原因不再飲,但酒之真味使先生常年以畫言酒,酒之意在心性,以心體的自由空間來揮寫,在自由狀態(tài)下的筆墨之覺又有妙不可言的意味。
先生與普通人、與自然、與內(nèi)心通過筆墨的直覺創(chuàng)造了適意與解憂的空間,畫面呈現(xiàn)一派歸返于樸的從容境界,進而讓我們可以感受著陶公的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
先生的小品所呈現(xiàn)的人物形態(tài)神情無不顯現(xiàn)平常心之純凈。賣菜的人,趕大車的人,穿皮襖的人,持鳥籠的老人,溜狗的人,穿布衣的知識人,進京的農(nóng)民,上訪的人等等,畫古人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實為今人之寫照。
正是這些普通人與高士貯存著儒、道、釋的精神之源,而其內(nèi)涵就在日常里,在人與人、人與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中,為此先生的一切筆、一切墨似清泉明鏡映印著一座座平凡的群山。手持蒲扇的東坡先生,月下獨酌的李白,杜甫老馬,米癲拜石,先生與他們會心的交流好似千百年的相識與知己。這種旨趣如陶公詩言:“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币环皆煜褚环饺烁瘢艘浴抖鸥像R》為例,筆墨極簡,清貧之中見孤獨,時而忽有“獨愴然而涕下”的豪邁。
在表現(xiàn)現(xiàn)代的小品中盧先生走進了退休市民的生活,一起晨練太極,一起用海綿自制筆在公園練習書法,先生看老人與鳥的交流,看老人下棋,與旁人一起聊天,先生在自覺的膜拜中感知著樸素的心靈。
讀先生小品之感時而觀有天下之士多豪邁或蒼郁,時而觀有筆墨多滄桑或簡遠,時而又有平常心貯,畫平凡人又若風清云淡。先生的畫面力求感受為先,追求真切,尋覓心象,回味平常心。
先生筆下人物所到之處皆呈現(xiàn)一派祥和氣象,其神情氣韻若明心見性,似有一切物在心性的慈悲中煥發(fā)出光明。以此先生的小品以溫厚的心體生發(fā)著平淡天真的境界和筋骨精神的審美風格。
品咂先生小品人物,我們看到一位智慧的長者默默在藝術的天地間耕耘著,從精微之具象走向廣大之意象。先生小品畫以現(xiàn)實生活為主題,畫面融入了現(xiàn)代主義及后現(xiàn)代繪畫的元素,又有以不同圖像的組合或構(gòu)成方式來組織畫面。先生以筆墨來探索關于現(xiàn)實的結(jié)構(gòu),此時的筆墨結(jié)構(gòu)容納著更多的理性思考。尤其在筆墨構(gòu)成中如何讓筆墨回歸氣韻、神逸、心性、境界是先生思考嘗試最多的,先生以內(nèi)觀的方式將筆墨作為儒道之載體,以當代人文關懷的取向來映印心性之真。
盧先生小品的筆法會于書法之意,行筆隨形寫意以中鋒行草取之。先生論畫引李苦禪先生一句話:“書到高度就是畫,畫到高度就是寫?!北R先生說:“畫畫到高度就要寫,要用書法的筆觸來寫,要有書寫性、寫意性,這就抓到了我們中國畫的核心了?!毕壬曌謳资?,深得魏碑貼學之法度,先生的書法在結(jié)構(gòu)上意走帖學,行筆意走碑學。
先生作畫以中鋒為主并善用方筆與圓筆的融合,用筆以遒勁之品與心性相接,從審美上寫出了筋骨精神的筆墨風格。筋骨精神是先生筆墨的核心,先生的筆墨向內(nèi)而生,帶著性情、帶著歲月、帶著松石般的品質(zhì),超越了現(xiàn)實與技術,獲得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生命的載體呈現(xiàn)了味在咸酸之外的筆墨空間,從意象造型、筆法探討、畫面結(jié)構(gòu)、氣韻氣象均與筋骨精神有關。
高居翰先生在《氣勢撼人》一書中談到“儒家的教條訓誡我們,凡真正的德操與人性的真誠,必得似不自知而行的,而且必須顯現(xiàn)在無意識的自發(fā)行為之中。”這既是一種人格的自發(fā)行為,也是中國畫筆墨的自發(fā)行為。
盧先生在生活、教學、作畫中是一個常常忘我的人,先生在教學上多以理性思維,從各個層面去研究分析、判斷求證。
先生是一位思想者,注重理性與感性的交融,尤其對教學內(nèi)在規(guī)律與筆墨和造型內(nèi)在規(guī)律有著深厚的研究和成果。同時先生又是性情中人,在生活中通過平常事、平常心呈現(xiàn)出一種天真無邪的透明。這種純真的感覺自然而然的也生發(fā)在小品創(chuàng)作中。
先生的小品,透著修為的自然精神,不刻意、不做作、不強勢,筆下人物形象清澈明亮。先生在筆墨中品咂著真的含義,畫面浸透著自然而耿直的性情。
先生做學問始終在內(nèi)心發(fā)問,記得先生畫室墻上掛滿了探索試驗的小品,以書法為主體的小品,以構(gòu)成塊面為主體的小品,人物造型從具象到抽象的習作,從以人為中心到以畫面結(jié)構(gòu)為中心的探索,造型與筆法向著魏碑與二王的相互滲透等。先生探索的進程真正體現(xiàn)了先生的人格與學術境界的合一。
此刻,我們感知先生所畫人物之品顯現(xiàn)了內(nèi)心的淡泊,通透般的內(nèi)覺與樸拙透徹著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自覺和逍遙的精神,仿佛我們受到了“坐忘”的感染進入到一種恬淡的境遇。
先生小品人物,其造型極簡又意象鮮活,透射出高古、般若的意味,先生的人物造像一個個呈現(xiàn)出安詳平靜又似有憂患之思,他們向內(nèi)而生,他們的淳樸氣象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而境界直指慈悲情懷。
先生小品筆墨之境,越過了時光,越過了物象,進而到達“事事無礙”、“忘懷得失”之真知,其審美內(nèi)蘊著平凡與平常心的人生智慧。陶詩有“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p>
讀先生小品越覺先生畫意之遠,筆意之遠,畫中歸去來兮的今人和古人似在塵內(nèi)卻又游于桃源,這是先生以人為鏡的心照。蘇軾后赤壁賦有“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頓時,我感覺先生的畫極遠,先生的人格極遠,先生的性情極真、極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