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的創新,是大家經常遇到的難題。怎樣來創新?有人把“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解釋為推翻一切舊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這種理解不正確。有新必有舊,新的從陳而來。“借古開今”“繼往開來”的道理,古人也早已說過。我們借古開今,不能借古代今,“借古”是手段,“開今”是目的。新,必須有基礎,不是憑空而來,這個基礎便是對于前人的東西,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中國畫的創新,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對傳統下功夫刻苦磨練,另一方面必須搞出新的東西,既要有時代性,又要有個性。下面講講創新的幾個具體問題。
一、關于題材創新
題材的思想性是創新中的主體,一切文藝作品,都應具有時代思想和時代精神,舊思想、舊題材與新時代格格不入,不再能適應新時代和新風尚了。
現在的山水畫,放進水庫、工廠和新的建筑物,就算創新,這是材料上的新,不等于山水畫的全部創新。又有人說穿龍袍是舊的,穿旗袍也是舊的,穿襯衣才是新的,言下之意,題材可以畫舊的,而形式和筆墨要新的。以上這兩種看法和說法都有片面性。里舊外新或舊瓶裝新酒,都不能算是完整意義上的創新。
創新并非不要傳統,而是以傳統為基礎的革新創造。畫貴創造,反對因襲。創新不能簡單看,我認為從內容到形式,從題材到技法,從風格到意趣,都要創新。
授課中的潘天壽
目前的人物、山水、花鳥創新都取得了成績,相比之下,人物畫有起色,山水也開始闖新路,惟有花鳥的創新較難,似乎比人物、山水難度大得多。的確,今天的牡丹與明清時代的牡丹都差不多,所不同者,只是在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表現手法的不同。創新,可說是每個畫家的共同宿愿。
由于時代不同,思想感情也起變化。花卉畫材本身沒有思想性,而作者的藝術思想和感情在花卉畫中往往起著主要作用。有的花鳥題材是老一套的,但可以在詩詞題跋中體現新意和新的思想內容。這樣既補充了畫之不足,也提高了繪畫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一個國畫家要求有繪畫技術上的修養,還要有其他方面的涵養。齊白石先生是木匠出身,他拼命用功,對詩、書、畫、印等方面都有全面修養,年逾古稀,仍是每天做詩,從不間斷,他的治學精神值得學習。在當今時代,有了藝術修養,還要有政治思想修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系指一個藝術家足跡天下,廣泛深入生活,獲取大量藝術素材,同時有廣博的學識涵養,也包括思想修養,不然的話,就是一個平平庸庸的畫匠。
二、關于傳統筆墨
創新離不開中國畫的傳統和特點。國畫講傳統筆墨技法,講氣韻和線的應用。只強調創新,不重視傳統是片面的,只講傳統,而忽視創新,是守舊復古,也是片面的。創新應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發揮中國畫的特點,保持中國民族特色,不是要我們走古人所走過的老路而一成不變,陳陳相因。甘為古人的奴隸,繪畫就永遠沒有進步。
中國畫的表現方法,不外乎點、線、面三種方法,國畫用線多,用點、面少;西洋畫用面多,用點、線少。中國畫表現對象以線為主,最明確暢快,謂之線為骨,面為肉,點為裝飾。古代山水畫家也是用線多,結合點面。如董源畫山水,多用線表現山水、樹石和云煙的外形狀態。日前,我看到藍瑛畫的幾幅山水,與過去看到的大不相同,他對點、線,面的結合,處理極好,堪稱佳作。
從幾何學上說,物體是由面組成的,不是線;從藝術上看,物體可以用線或點、面來表現。藝術有它自己的規律,不能將科學等同于藝術。西洋繪畫以面來表現對象,有它的特殊風格和民族特點,中國傳統繪畫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西洋人說自然界沒有墨色,但中國畫卻利用墨色來表現對象,中國古代的彩陶就是用墨色來表現的;吳昌碩常常用墨色和紅色畫牡丹,并充分發揮墨色的效能,使其色彩的變化非常復雜,對比強烈,達到淋漓盡致的程度。齊白石說:“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
鷲石圖 1958年
三、關于風格格調
風格新、格調高,也是創新中的重要問題。風格好講,格調高低難講。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風格,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風格,一個人有一人的風格,有了民族風格和地域風格,才有個人的風格。藝術是講個人風格的,沒有個人風格的藝術品,也談不上有創造性,不能為人所贊許。
解放后,提倡“百花齊放”,人物、山水、花鳥畫家都在為創造自己的面貌和風格而刻苦探索。創造個人風格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長期的苦心經營,也需要多方面的學養,它與民族、地域有關,也與每個畫家的個性、氣質、興趣、審美觀點、生活經歷等等有關。
董源、巨然的藝術造詣很高,《夏山圖》是神品,如果后人學董、巨,都來臨摹《夏山圖》,這有什么意思呢!八大畫得好,我們培養無數個八大,是不行的;齊白石畫得也很好,大家都來學他,就沒有意義了。畫家只能因襲摹仿,不能創格、創新,等于印刷機在翻版。只步前人后塵,摹擬古人,豈不是沒有出息!
講格調,還要講思想品格,“品格不高,落墨無法”,畫品的高低與人品是一致的,人品高,畫品亦高。藝術格調的高低,往往與一個人的思想有直接關聯,與作者對于世界,人生、藝術的認識和態度直接有關,同時,還受環境、學識,見聞、經歷等等的影響。在諸如文學、詩詞,金石、書法等方面的修養,也會大大提高藝術格調。
蛙石圖 20世紀60年代
四、關于練基本功
國畫的創新離不開基本功。練好基本功,將使創新有扎實的基礎。鍛煉基本功應為思想上的鍛煉和藝術上鍛煉兩個方面。思想上要跟上時代,提高認識水平,要講道德品質。這是前提。至于藝術上如何進行鍛煉,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做法。
有人說,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我認為這種提法有片面性,難道中國畫的基礎也是西洋素描嗎?我認為中國畫的基礎練習應為白描、速寫、慢寫等,幾何形體的石膏和頭像石膏可不畫。我們不要照搬西洋的一套基礎練習用于中國畫的基礎教學。學中國畫的可以學點素描,也可以吸收點西洋畫的其它技法,如水彩、解剖、透視等,但學了西洋的,不能失掉中國畫的特色,不中不西。
曾經有人提出搞中國畫的學了西洋素描,就可以創造出新風格來,我看問題還不那么簡單。離開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基礎,來談創新,是創不好的,即使創出了一條新路子,也絕非大路。
初晴 1958年
鍛煉基本功,還得學點《芥子園》,這本畫傳是前人學畫的經驗和技法總結,集歷代名家技法之大成,內容豐富,步驟井然,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對國畫的基礎訓練,大有幫助。畫傳對一棵樹怎樣布置,兩棵樹、三棵樹怎樣布置,對兩塊石頭、三塊石頭怎樣擺法,都作了具體闡明。人物、山水、花鳥、草蟲、梅蘭竹菊,樣樣都有,的確是初學國畫者的好老師。它也是我的啟蒙老師,很多老畫家都受過其影響。
書法也是基礎訓練的一門課程,我們不能忽視,現在的年輕人不大重視書法,這是不對的。書法須長期磨練才能有所成績,不是練習幾天便能見效的。另外,對詩文、印章、題款、畫論、畫史等的學習和研討,也都是國畫的基礎訓練內容。
有了技法的基礎訓練,還得學習如何觀察生活和理解生活,從生活中獲得素材,進行創作、創新。否則,有了技法也是不能發揮作用的,豈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為技法而技法的人,最后還是不會搞創作,更談不上創新了。
(本文選自《潘天壽論畫筆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