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讀
牛肉營養豐富,吃起來鮮嫩美味,深受人們的喜愛,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歐美地區,相對于羊肉而言,人們都更喜歡吃牛肉。
中國地大物博,牧草資源也很豐富,不管是南方山林地區,還是北方草原都適合養牛,人們逢年過節時牛肉更是必不可少的美味食材。
雖然中國的牛肉很多,但很多人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都是牛肉,為啥進口牛肉可以直接煎牛排,而國產的牛肉卻不行呢?
尤其是各大餐飲店里,吃牛排的店里幾乎全都是進口牛肉,廚師不會用國產的牛肉去煎牛排,廚師老劉表示:“主要有4個原因,國產牛肉煎出來卻往往又老又柴,口感差很多。”
一、牛的種類不同
廚師老劉表示,首先牛的種類不同,國外的進口牛肉基本上都是專用肉牛品,比如歐美國家養殖的牛,大多屬于專門培育的肉牛品種。
我們常見的安格斯牛,肉質細膩,脂肪分布均勻,適合做牛排,日本和牛以極致的大理石花紋聞名,口感極其柔嫩。
這些牛經過長期選育,生長快,肌肉纖維較細,脂肪含量高,肉質好,使得煎烤后口感更嫩滑。
而大部分國產牛肉仍來自傳統的役用牛或雜交牛,中國傳統的牛種大多是黃牛,比如魯西黃牛、秦川牛、南陽牛等,它們最初的主要用途是耕地、拉車,而非專門產肉。
因此,這些牛的肌肉纖維更粗,脂肪含量低,肉質偏硬,更適合爆炒,而不適合直接煎牛排。
近年來,國內也開始引進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等肉牛品種,但整體占比仍然較低,市場上大部分國產牛肉仍來自傳統的役用牛或雜交牛。
二、牛的飼養方式不同
歐美國家的肉牛大多采用精細化的谷飼方式育肥,一般在牛的生長后期通常最后3-6個月用玉米、大豆等高能量飼料喂養。
這種方式能快速增加牛的脂肪沉積,尤其是肌內脂肪,使牛肉更嫩、風味更濃郁,有的甚至采用特殊飼養方式如啤酒喂養、按摩等,進一步增加脂肪分布。
而中國的牛大多以草飼為主,即主要吃草、秸稈等粗飼料,脂肪沉積較少,肌肉更緊實,這樣的牛肉更適合燉、煮、鹵,而不是直接煎烤。
三、牛肉處理方式不同
歐美國家的牛肉在屠宰后,通常會經過排酸也就是常說的熟成技術進行處理,比如濕式熟成工序,真空包裝冷藏7天以上,讓酶分解肌肉纖維,使肉質更嫩。
還有干式熟成工序,在恒溫恒濕環境下熟成數周,風味更濃郁,尤其是要用來做牛排的牛肉會經常使用這個工序,這樣處理后的牛肉,肌肉纖維軟化,煎烤時不易收縮變硬。
而中國的牛肉市場里,一般沒有經過排酸處理,中國人喜歡吃新鮮的牛肉,一般都是以熱鮮肉為主,也就是屠宰后直接售賣,工廠的話是直接進行冷凍處理。
四、飲食文化不同
西方的飲食一般是以煎烤為主,比如歐美國家有悠久的牛排文化歷史,牛肉的品種、飼養、切割都圍繞“煎烤”需求發展。
比如牛肉的不同部位進行煎烤,菲力、西冷、眼肉等,在煎烤的同時,還細分出3分熟,5分熟,全熟等層次,追求嫩度,強調火候控制。
而中國人在牛肉的飲食上一般以炒燉煮鹵涮為主,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小炒黃牛肉,紅燒牛肉,牛肉火鍋等等。
國產牛肉能煎牛排嗎?那肯定是可以的,只是煎出來的牛排吃不動,口感太硬太柴了,比如進口的牛肉煎出來的滑嫩多汁。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