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塊提拉米蘇竟成了“毒藥”?
5月20日,安徽亳州蒙城縣的上百名消費者,因為一塊售價25元的網紅提拉米蘇,集體陷入高燒、腹瀉、嘔吐的噩夢。這場被稱為“甜蜜陷阱”的中毒事件,撕開了網紅路邊攤的食品安全隱患。
甜蜜陷阱:從追捧到中毒的48小時
5月20日當天,蒙城縣多個家庭在社交平臺刷到一家流動攤販的提拉米蘇。攤主自稱“用料實在”,盡管價格比蛋糕店還貴(25元/塊),仍吸引大批顧客。然而,食用后的24小時內,陸續有人出現40度高燒、劇烈腹瀉。一位母親稱,孩子“吊水到半夜仍不退燒”,醫院腸胃科擠滿患者,登記名單寫滿兩頁紙。 攤主在“提拉米蘇中獎協商群”中道歉,承諾負責,但掛斷記者電話回避問題。當地12315證實接到大量投訴,但涉事攤販的衛生許可證、健康證等資質成謎。
致命細節:一塊蛋糕背后的三大雷區
專業人士分析,中毒原因可能有三:
- 生雞蛋惹的禍:提拉米蘇常用生雞蛋制作,若未用可生食滅菌蛋,沙門氏菌感染風險極高。
- 高溫下的變質食材:事發時氣溫超30℃,攤販無冷藏設備,奶油、水果極易腐敗。
- “三無”攤販的監管漏洞:流動攤販無需固定場地和嚴格許可,食材采購、制作環境難以追溯。 一位網友吐槽:“面包店的提拉米蘇放冰柜,路邊攤的放太陽下,能一樣嗎?”
舌尖安全:網紅美食的代價誰來擔?
這場百人中毒事件暴露兩大矛盾:
- 消費者盲目跟風:為“網紅”標簽買單,卻忽視流動攤販的衛生條件。
- 監管的灰色地帶:攤販流動性強,日常檢查難以覆蓋,出事追責困難。 有觀點直言:“不能一邊同情小販謀生難,一邊出事怪監管不到位?!?/li>
教訓總結:吃進嘴里的東西,別賭運氣
- 警惕高溫下的高危食品:含奶、蛋、水果的甜品夏季易變質,慎選無冷藏條件的攤販。
- 網紅≠安全:流量背后可能是無證經營,購買前查看資質比拍照打卡更重要。
- 維權別沉默:中毒后及時就醫并保留證據,推動監管部門介入。
一塊提拉米蘇,敲響的不僅是蒙城的警鐘。當“煙火氣”變成“火藥桶”,消費者、攤販、監管三方,誰都不能再裝睡。
(參考事件進展:截至5月24日,檢測結果尚未公布,涉事攤販賬號已設為私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